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外交青年智库

Glory Diplomacy

让中国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

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

01

今日语录

(2024年7月4日)

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02

孟嘉轩:尽兴体验,坚定选择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孟嘉轩,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STL)2024届毕业生,荣获2024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研究生四年间,孟嘉轩获得了2020年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新生一等奖学金,2020-2021学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优秀共青团员,2021-2022学年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平安AI-Bank奖学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优秀团干部,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等奖学金等荣誉。

本科法学专业出身的他,高度自律,面对全新的美国法课程,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研读每一篇案例和课前材料,确保自己深入理解美国法课程。国际法学院第一年的生活虽然充满学业压力,但他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方式应对,最终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孟嘉轩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并且尝试了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2021年,他与同学们共同经历疫情带来的挑战,作为班长和学生骨干参与组织策划了包括“国法熊出没”在内的一系列集体活动,为同学们传递了欢乐与温暖。

在第三年,他通过多段专业实习,深入参与了民商事争议解决、公司以及知识产权等多领域实践。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就业压力和个人职业规划抉择,孟嘉轩在律所进行留用实习,并广泛参与多个方向的校园招聘、考试等,最终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

即将迈入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孟嘉轩不舍的是在STL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求学、生活体验。他感激家人、朋友和老师在他求学过程中的支持和帮助,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请你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在STL的每一年,这四个词会是什么?

第一年的关键词是“课业”。虽然我在本科学习法律,但是系统学习美国法课程对我来说仍然是全新的开始和困难的挑战。记得20级的我们开学回到STL大楼,大部分美国法课程仍然是线上进行。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大家常常赶到教室上Zoom网课,教室里我们回答教授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像大家常说的,1L的学习就像又读了一遍高三,我对此也很有同感。优秀的同学在身边,自己对专业成绩也有一定期待,因此虽然也参加了不少新生活动和组织,但可以说我每天的STL生活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从阅读材料到上课,完全聚焦在课业上面,再加上美国法本身就存在难度,我大把的时间全都交给了美国法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生活虽然单调倒也能苦中作乐,学习压力大但心态平和,“该学学,该玩玩”,安排十分规律。那种校园生活的重心只在于学习知识这件纯粹的事情、不必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多忧虑的心态,真的是让人有种重回高中的错觉。

第二年的关键词是“体验”。相较之下,2L的生活丰富了许多,在中国法学习之外我体验了不少学生工作,先后有幸担任了南燕之家主席、班级班长、PILF学生公益法律协会活动部副部长、深研院研代会常务代表等职务,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参与志愿、社会工作,还参加了新生杯各种体育赛事和活动,甚至尝试去参加了CPA注册会计师考试,深度体验了STL生活“多元化”的可能性。这一年,我们还一同体验了因断断续续的疫情而发生改变的校园生活。2L寒假前夕,由于担心深圳突发的疫情导致无法顺利回家,STL的同学们团结地多次向学院请求提前安排放假,考试周开始前一周的某个晚上STL大楼里回响着巨大的欢呼声,标志着“斗争”取得了胜利,真是令人难忘的校园体验。当时也没想到的是,后来一整个Q3都在居家网课中度过了,而再开学回到校园时已经是四五月份,随后又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深圳核酸“每日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年的关键词是“探索”。从2L的Q4到进入3L之前的暑期开始,我陆续投递了大量的律所实习岗位,开始进行律所实习——探索将STL课堂所学用于专业实践的方式,也努力探索自己感兴趣、符合预期、相互适配的职业方向。这一年里,经历过不少面试失利,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实习机会,先后分别在深圳和上海的红圈所、外资律所以及顶级内资律所的民商事争议解决、公司以及知识产权等业务方向团队进行实习,从完全的学生逐渐转变为“社畜”打工人。在几段实习经历中,我均收获了积极的反馈和不错的评价,这也鼓励我抓紧时间去尝试更多感兴趣的律所和业务种类。在STL的前三年乃至毕业前的时间里,或多或少受到学院“To Be a Great Lawyer”氛围的影响,我都抱有毕业后去做律师的想法,也一直以此为目标认真对待学院的实务类课程。感谢这些不同的实习经历给我带来的思考和感受,用心对待和实习工作也是对待未知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抓手。

第四年的关键词是“抉择”。出于个人规划的原因,求职之初我把就业地域基本锁定在了北京,同时整个秋招阶段又都在深圳的律所进行留用实习。在不太乐观的就业环境下,为了确保最后自己能够在北京拿到满意的工作机会,我还是尝试在几个不同赛道投递了大量的岗位。同时兼顾高强度实习、企业秋招笔面试、公务员考试乃至毕业论文是一段高强度的日子,整个求职过程从头到尾都是在不断地取舍和抉择,最终也仅能在极少数几个非常感兴趣的单位上下功夫。在毕业之际,确定就业去向更加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要感谢家人、朋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各种帮助和建议。我坚信那句“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在努力使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毕竟谁也无法完全预知将来的形势如何变化,比较实际的是尽量把握当下能够看到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STL,你的高光时刻是什么?

应该是1L美国法课程学习过程中,比较强迫症式地坚持认真读完几乎每一篇case以及课前材料。

和四年前的自己相比,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我认为和四年前的自己相比,最大的成长来自于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美国法和中国法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这四年里我个人并没有习惯去特意回顾或总结自己在法律课程或知识上的进步,但是在实习、研究、笔面试等现实场合需要面对法律问题的时候,作为法本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在STL的学习生活确实给我带来了法律专业知识上的提升——这种提升并不是像本科法学院学习各部门法课程那样碎片知识量的单纯积累,而是在方法论上无形中建构和掌握了一种能够去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反思某个法律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路径。在这个思考框架之下,不能说对于所有的法律问题都能给出十分正确的实然答案,但是皆能够尝试以一种有逻辑和层次的观点做出具有一定论据支撑的应然回应,这也是解决疑难法律问题的常态。

1L时,我深刻感受到STL与其他国内传统法学院在学习氛围上的区别,比如观念上开放、活力和包容,这种差异或许是美国法教授、教学模式以及周围多数非法本同学的背景共同成就的。在法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占据了主要地位,似懂非懂的我们只去学习乃至记忆“法是什么样的”。但是在STL尤其是美国法课程中,我们见识了更多“法为什么是这样”的讨论,在非法本同学提出的很多问题中,我也开始反思很多潜意识里认定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更多去理解某种规范的来源和形成背景。

四年就读下来,我常有的一个感受是:直到上完STL的其他课程,我终于对本科法学院大一入门课程的《法理学》中所讲的各种概念有了形象和透彻的认识,并能够在不同的部门法中理解它们在法理上的共通之处,有种经脉打通、恍然大悟的体验。茅老师的中国法课堂和理念给我带来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启发和引领,比如茅老师关于各种法律权威、“实质说理”讲解在面向解决实务法律问题的方法上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再比如茅老师还经常强调的一点是“概念本身不能解决问题”,深刻理解到这一点还是在中国民法课上学习有关显失公平(合同成立时而非合同成立事后的失衡)的小案例时,这逐渐纠正了我以往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去精细探求所谓概念背后、每一个hypo(假设场景)中更加具体的事实(小前提),减少刻板的、武断的认识和判断。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维方式也在改变我生活中对待其他事物的观点和态度。除此之外,从法律专业能力尤其是实务能力的角度来讲,STL职业教育的模式也让我受益无穷,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实践和提高,给我更多信心和底气在将来成为一名法律从业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STL夏令营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或者老师?从中收获了什么?

不胜枚举,比如压力巨大也收获巨大的《中国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课程,比如茅少伟老师、我的导师曹斐老师,等等。这些课程和老师都让我觉得STL四年的法学教育是值得的。

想特别记录的是美国法课程中设置的两部分美国宪法课程,Prof. Tuan Samahon 的Constitutional Law II和Prof. Mark Rosenbaum的Constitutional Law I,两门课程和两位教授特点鲜明。在Constitutional Law II中,Prof. Samahon用一种似乎非典型的美国法教学方式将知识点讲解得十分有条理,用精细整齐的课程讲义、课程PPT乃至视频动画,以不能更加清晰的方式和思路展示了美国宪法之下的联邦制、宪法审查模式和政府运行模式,不同条款之下重要的审查标准、里程碑式的重大案例之间的演变联系环环相扣,加上自身的兴趣,这可以说是对我个人来讲在知识层面学习的最为顺畅的一门美国法课程;对比之下,在Constitutional Law I课程内容聚焦平等、自由等私人权利的部分,Prof. Rosenbaum用他不紧不慢的语气,将美国历史上种族隔离、同性婚姻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话题、以及背后美国宪法条文解释的变迁娓娓道来,引领我们思考宪法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他的讲解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律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意义和价值。犹记得他让我们在每节课堂末尾分享诗歌的日子,相信很多同学也都被Prof. Rosenbaum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深圳突发疫情,Prof.Rosenbaum写给大家的问候邮件

在STL学习生活的四年中,你有什么遗憾吗?

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并没有辜负自己当初的期待,难说有什么遗憾。如果说有个想做但没做的事情,就是在STL的前两年没有能够分出更多的时间尝试参与模拟法庭比赛。STL的模拟法庭备赛氛围毫无疑问是非常好的。入学之初我也曾计划在研究生阶段通过模拟法庭锻炼自己,后来机缘巧合地选择在学生工作和专业实习上去投入更多的精力。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学生组织活动是什么?说出你的故事。

在STL印象最深刻的是作为20级2班的班长,在班主任谭老师和学院其他老师的支持下,与班级班委一同策划组织的“国法熊出没”活动。当时正值感恩节来临,筹划时突发奇想地将表情包里的小熊带到国法大楼,顺利吸引了足够的目光。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要感谢同学和老师们的热情驻足捧场。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传递欢乐、温暖和善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成就感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生期间有哪些实习或专业实践经历?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在STL后两年的相当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律所实习上面。三段截然不同的律所、业务领域的实习经历带给我的除了法律技能方面的各种锻炼和提升,还有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来筛选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方向、工作模式及氛围的方式。认真对待实习内容,其中不经意间遇到或了解的某个问题都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点以意外的方式帮到自己。除此之外,在实习工作中学会抛弃学生思维、灵活提出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成为一名值得信赖的合作者,等等,也都是在不断摸索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收获。

单纯就出色地完成一段律所实习来讲,我的经验是尽力去做一个靠谱、踏实的人。注重细节,实习阶段少犯错、不犯错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

即将离开学校,你最不舍的是什么?

最不舍的是学生身份,看得见的比如数据库图书馆等资源、寒暑假期、各种学生折扣,看不见的比如在象牙塔里试错容错的空间、温情宽松的环境以及无忧无虑的心态。离开学校意味着自己长达二十年的学生时代起码在可见的将来里已经要告一段落了。

不舍的还有深圳这座城市的生活。无论是台风季节连续半月不停的阵雨,日常晴朗又炙热的蓝天和白云,还是冬季没有暖气和空调制暖的宿舍,深圳的气候对于已经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都是特别的体验。

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可以回到研究生生涯的任一阶段,最想回到什么时候?为什么?

或许是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天。重来一遍应该还会收获独特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对四年前的自己说什么?

多运动,少熬夜!

临近毕业,你想对自己和STLer说什么?

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信没有白走的路,也相信无论在哪里都会很好。

现在看来,当初坚定地选择来到STL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决定。拜拜啦STL,祝愿STL的明天更加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广而告之

(2024年7月4日)

欢迎广大读者与大外交青年智库一道开通并运营“顶端新闻”账号,发布你的优质“资讯”!

04

平台记事

(2024年7月4日)

2024年4月26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受邀入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注册“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官方账号并加V认证。5月30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顶端新闻官方账号发布第一篇文章。6月4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顶端新闻官方账号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万;6月11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0万;6月18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20万;6月25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30万;7月1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40万;截至7月4日20时整,推文总阅读量突破45万。

05

(2024年7月4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外交青年智库(简称“大外交智库”)(Glory Diplomacy Youth Think-tank,Glory Diplomacy或GDYT)是一家创办于2017年的以外交安全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社会/青年智库,总部在中国深圳,是深圳首家非官方外交安全智库、中国首家青年智库,创始人是王盖盖。GDYT一直坚持“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放心去实战”的发展理念,从2017年创始初期稳扎稳打,于2018年成立青年原创评论组(于2022年改组为《智本青析》编辑部)并创办《智本青析》电子刊至今;2019年在海南开设分支机构即海南大外交学会,同年成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在2019年创办“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研修班至今,在2021年创办“世界青年菁英坊《早点知道》讲座项目”至今;2020年成立应试就业研究中心并创办《真题解析》付费专栏;同年7月,成立外交外事涉外安全决策咨询公司,集中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海外利益分析与保护、青年外交与青年发展、区域国别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与全球治理等事务;2021年成立外文编译评议组并创办《大译编参》电子刊至今(该编辑部于2022年创办《每日信报》微电子日刊),同年成立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2年创办《新国别简报》栏目);2022年成立世界外交数据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2年创办《鸿士论天下》栏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并合并所有专访项目(青坊谈、最有影响力人物访谈、21世纪中国外交天团、学人专访等)整合为《与名人对话》栏目,组建“青年智库特种部队”全职高精尖部门和全球范围内的“大中华菁英圈”,开启“Smallibrary·小书屋”全球青年阅读挑战计划(该计划于2022年创办《智库书屋》栏目),运营新知太学(网络)书院(该书院于2022年创办《线上共读》栏目);2023年,成立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全球湾区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治理研究中心、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香港大外交学会(GDYT HK)”,创办“华湾国际创业发展新菁英汇”国际人才交流平台等。GDYT从2021年以来,多次举办全国(含全球)青年国际问题学术研讨、政策分析与思想交流等活动,如“国际问题研究型青年智库发展模式探索论坛”、“新型国际问题青年智库建设与发展论坛”、“国际关系青年辩论赛”、“国际关系青年辩论赛最佳辩手论坛”、“世界青年菁英坊《早点知道》系列讲座”、“国际问题/区域国别学术研讨会(GDYT·ISAS)”系列活动、“《与名人对话》系列采访活动”、“《鸿士论天下》系列讲座活动”、“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高端论坛与菁英论坛”、“华湾国际创业发展新菁英汇”系列活动、“GDYT与国际知名学者对话”等等。自创办以来,GDYT一直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智慧与方案被全球看见”,聚集全球各地有志青年为实现个人、企业、社会、国家和世界和平发展而奋斗,至2021年底,已发展成集专家顾问、研究员(含高级)、特约研究员(含高级)、助理研究员、编译评议员、时政评论员、实习生、志愿者等全方位国际人才体系(200人)的样本标杆青年智库,聚焦中国与全球大外交领域青年的原创方案、发展计划和外交延伸等助力与服务,在“对照全球外交发展、对接世界高端智库、对比新型平台建设”的三原则指导下,为中国的外交与安全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和方案,为政府、企业、智库、高校、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都有提供过咨询服务,被海内外青年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散地”,是全球新型外交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外交青年智库

Glory Diplomacy

让中国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

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