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只需要一枚小小的戒指,就能完成对身体各项指标的监测,还能对睡眠、运动的信息进行收集,相比于戴在腕上的智能手表,戒指的“存在感”和佩戴时的“异物感”也明显更低。

“这么一款既科幻又实用的科技产品,为什么还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标配呢?”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很显然,三星的研发人员也是这样想的。今年的MWC 24上,三星展示了旗下首款智能戒指,而官宣将于7月10日召开的全球发布会上,名为“Galaxy Ring”的新品也许就将与大众见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钛媒体APP注意到,在2024年盯上“智能戒指”的品牌还不止三星一家,此前许多国内厂商包括华米、黑鲨以及玖治科技(RingConn)都已经发布了相关产品。

不仅是国内厂商,海外厂商也有不少,像韩国的VTouch、法国的Circular,也都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入局智能戒指赛道。而且从品牌的定位来看,目前智能戒指赛道既有老牌厂商,同时又有很多初创公司,也许2024年真的会成为智能戒指的“爆发元年”。

前世今生:10年发展无人问,三星入局天下知

也许很多人都是从三星的入局,以及国内厂商发布新品才第一次知道还有“智能戒指”这一类型的穿戴设备。的确,与同样定位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戒指无论是概念产生、雏形出现亦或是发展速度,都要慢的多。早在1982年,随着Seiko推出Data 2000,就已经划定了智能手表的产品雏形。

而智能戒指的概念提出,都要追溯到21世纪初了。彼时,一些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开始探索将传感器和通信技术集成到比手表体积更小设备中的可能性,但这些早期的智能戒指大多停留在概念讨论阶段,甚至连产品图纸和相关资料都很难找到。

2013年前后,可以说是整个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的“黄金时期”,Pebble智能手表、三星Galaxy Gear以及谷歌专为智能手表开发的Android Wear(Wear OS前身)推出,让智能手表一下子吸引到了消费者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cLEAR推出的产品

有趣的是,智能戒指初次进入大众视野,也是在同一时间段。随着英国公司McLEAR发布了全球首款NFC智能戒指后,国内的果壳电子也发布了智能戒指GEAK Ring,可以说这两家公司都是智能戒指赛道的率先起跑者,但两者的结局却大相径庭,果壳智能的GEAK Ring随着自家手机发布后,互联网上便再也没有了它的痕迹。

而McLEAR直到2023年还在更新其产品线,推出了RingPay 2智能戒指,经过对两家产品和功能的分析,钛媒体APP分析认为,虽然两款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通过NFC功能来解锁或者与其他产品互动,McLEAR却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落地的场景,即围绕支付展开,等于这个单次续航可以达到数年的产品,可以代替手中的信用卡。

而GEAK Ring则主打联动解锁功能,同样是通过NFC技术,与手机靠近时戒指会驱动手机做出各种反应,比如智能解锁、浏览个人资料、交换个人信息、文件传输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EAK Ring

但这款产品最离谱的地方在于竟然只支持自家的两款手机GEAK Eye 和GEAK Mars,这种“强制绑定”关系使得其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再加上戒指的外形设计过于浮夸、GEAK手机不被市场所认可,GEAK Ring的消失就不难理解了。

初代智能戒指发布后,实际上也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NFC技术的局限性,其能够实现的功能太过有限,并且其后智能手表、智能手机都开始标配NFC,进一步挤压了智能戒指的存在价值。

直到2015年,一个新的品牌开始在市场中展露头角,它便是Oura。这家同样成立于2013年的芬兰公司,直到2015年才将首款智能戒指上架Kickstarter众筹平台,但产品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广泛关注,其后的2018年,第二代Oura Ring发布。

应该说Oura的出现,才奠定了如今主流“智能戒指”的形态和功能雏形,尤其是第二代Oura Ring,它已经可以提供很多与2024年只能戒指产品类似的功能,包括心率监测、体温监测和睡眠分析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ura推出的内置健康监测模块的产品

2020年,Oura又推出了第三代Oura Ring,进一步增强了健康监测功能,并且与多家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智能戒指在健康和医疗领域的应用,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因为同一时期甚至更早,智能手表的各个厂商们就已经开始着手于这些工作。

结合发展历史、产品迭代、技术布局以及市场认可度,Oura可以说是目前智能戒指领域比较成功的案例。2021年,其获得了1亿美元C轮融资,2022年估值已经达到25.5亿美元。

所以说,智能戒指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物种”,这条赛道上已经孵化出了很多成熟品牌,并且产品的功能路径也已基本清晰,一类是以NFC Ring为代表的,主打装饰性设计与长续航,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NFC功能使其具备一定的交互能力。

另一类则是以Oura Ring为代表的,在功能层面基本可以看作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指尖版”,具备各类健康数据监测能力,但往往续航和外形设计都比较受限,续航时间通常在一周以内,因此它更像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智能穿戴设备。

三星即将发布的Galaxy Ring显然也是后者相同的定位,之所以会受到关注,首先是三星品牌自身的影响力远比赛道中的初创公司要大的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三星此前作为第一批入局智能手表的企业,并且始终在智能穿戴领域保持头部竞争力的背景,让大众对其能否将智能戒指从小众产品变成大众消费品有所期待。

前景坎坷:苹果都不碰的“智能戒指”,真有潜力吗?

前文的智能戒指简史中,笔者还特意忽略掉了一个品牌,就是“苹果”。在智能穿戴领域,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行业影响力,苹果显然都在三星之上。

尽管其初代Apple Watch直到2014年9月才发布,但其却始终牢牢占据着智能穿戴领域TOP1位置,根据Canalys公布的最新数据,苹果在智能穿戴的全球市场中依然占据着20%以上的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苹果智能戒指的相关专利设计图

也正是由于苹果在Apple Watch产品线获得的成功,外界纷纷猜测苹果是否会推出智能戒指产品。早在2015年,就有外国媒体爆料称苹果已经申请了多项关于智能戒指的专利,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心率监测、感应充电、Force Touch(压力感应)、Taptic Engine(触觉反馈)、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用于手势输入)等。

2020年左右,苹果又申请了新的专利,其中同样涉及智能戒指充当控制器,并在细则中提到“用于控制外部电子设备的控制界面”。此外,专利方面还包括与触控屏、信息提示相关的内容,该专利中写道:“环形计算设备还可以以触摸屏上的消息或图像、触觉执行器的脉冲或振动以及声音的形式从外部设备接收信息。”

而苹果智能戒指的最新动向则是与Vision Pro相关的,2022年底的专利中,提到智能戒指可以直接与AR/VR耳机一起使用并作为它的控制器。从手指上的“小号智能手表”到如今被认为其智能戒指将成为Vision Pro的操控工具,不管专利层面有多少动作,但事实是:苹果的“智能戒指”始终没有真正露面。

钛媒体APP认为,苹果迟迟不发布智能戒指,很显然是并没有看到该品类的独有优势。从智能监测层面来说,在Apple Watch可以满足所有需求,且因为体积更大可以放入更多传感器和大尺寸屏幕、大容量电池的前提下,智能戒指的存在成了功能上的“重合定位”产品。

而且以Apple Watch“一天一充”的体验来说,那些对手表睡眠时佩戴异物感较为排斥的用户,完全可以将智能手表与传统的机械手表一样处置,即白天佩戴、晚上摆在床头(智能手表则是对其进行充电)。

作为Vision Pro的操控器看起来似乎可行,不过这更多是与目前手势操作的并行方案或者是可以用于高精度操控应用的进阶外设而已,从现阶段来看,似乎并没有“必须”发展智能戒指的理由。

抛开苹果自身的产品与技术规划路径,“智能戒指”能否带来一场革命呢?

钛媒体APP给出的判断是较为悲观的。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戒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7%。同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总体行业规模为649亿美元,也就是说,智能戒指品类在发展了10年时间以后,依然是处于试水产品的状态。

现阶段的技术基础也是阻碍智能戒指发展的瓶颈之一,前文提到,如果是单纯的NFC功能,其形态限制、续航方面的掣肘大大降低,但能够带来的功能差异性也非常有限。然而,一旦扩大智能戒指内含的应用功能,势必需要增加更多传感器、芯片、电路结构,这也就会限制外观设计,并且对防水能力、抗碰撞磨损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种种条件的限制下,不仅会因为高度集成的硬件导致成本的上升,戒指作为一种配饰,其自身所应当具备的美学特性也会因为各种设计层面的问题受到影响。以目前已经上市的智能戒指产品为例,其售价在550-3000元不等,而所能够提供的功能,甚至连100~300元的入门级智能手环都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佩戴兼容性”也是智能戒指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

再加上很多戒指的单次续航只有一周以内,短的甚至只有3-4天,使得其在体验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除了以上这些原因,钛媒体APP还认为,智能戒指在佩戴上的“限制”也是影响其扩大受众的关键原因。

通常来说,智能穿戴设备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地适配不同人群的佩戴需求,在设计上都会有较为宽泛的可调整空间,比如手表的表带、XR产品的头带等。但智能戒指在这方面的兼容性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通常入门级的产品会提供4-6个直径的尺寸可选项,而高端产品则多达十几个,这些都会作为成本附加到产品当中,影响到其规模化的能力。

同时,这也让线下体验的门槛变得很高,尤其是智能硬件相比传统的“首饰”,其品类中的丰富度很难支撑起独立的线下门店,更别提专门为此进行相关服务人员的配置和培训了。

所以,智能戒指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规避体验上的“短板”,也许小巧体积带来的无感佩戴可以成为用户愿意尝试的原因。但复杂的前置指环尺寸测量步骤、续航与产品体积上难以平衡再加上偏定制化的产品规格会大大降低其二手流通价值,使其现阶段注定会成为小众产品,而这些问题,就看新的入局者如何去解决了。(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