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过去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从山巅到平原,从溪流到湖泊,由内而外发生巨变,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如今,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大好河山展了新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质蜕变 农村人居环境展新颜

“过去家家户户房前自建鸡棚,尤其赶上夏季雨天,鸡粪淌到路面,到处充斥着臭味,污水横流、蚊虫漫飞。”这个夏天,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大宅村的村民林爽在自家新建的二层小楼接待一拨拨游客,回想起儿时的村景,她皱起了眉头。

近年来,大宅村积极改善村庄环境,探索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将全村水体进行系统治理。从村容村貌一度“脏乱差”,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厦门市网红打卡地,大宅村吸引了大量人才返乡创业,建成厦门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走出一条红红火火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暑假来临,家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头车村的村民姚本宏早早就为迎接孙子做好了准备。“以前农村厕所就是一个木桶搭两块板,味道难闻还很危险,小孙子放寒暑假都不愿意从县城回村里。”姚本宏说,自从干净的蹲式冲水马桶取代粪坑,孩子们争着抢着想要回来。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北方,取暖也算一桩。清洁取暖一头连着百姓温暖,一头事关蓝天白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新村小区的居民金明峰回忆,十多年来,冬季取暖需要自己烧煤炭,“墙皮熏得黑乎乎,每天灰头土脸的,辛苦一天不说,取暖效果还不好。”自从镇上采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金明峰家冬天室内温度能达到20摄氏度以上。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0%以上,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一件件攸关民生福祉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大事小情相继推进,扮靓了乡村颜值,提升了乡村气质。乡村生态功能的不断拓展,也为农村带来发展新机遇,通过发展旅游、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质嬗变 农业绿色产业延链条

最近,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的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育秧大棚里时时刻刻孕育着生机。负责人刘四田说:“长期连作和大水大肥曾导致当地土传病害加重,合作社利用畜禽粪污腐熟还田,利用秸秆进行土壤改良,现在土壤pH值和有机质大幅提高,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农业的绿色发展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就像刘四田所说:“如果土地亚健康了,蔬菜品质就不会高,我们不能只算投入账,要算好长远账,为下一代的健康负责。”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指出,2015年至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53,提高了2.34。这小小的2.34个百分点,代表着十年来我国农业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5年,我国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2017年,我国出台第一部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21年,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引领农业绿色发展进入快车道……

“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膜回收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今年地里收上来的废旧农膜共置换了8卷新农膜,太实惠了!”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龙门乡官庄沟村的玉米种植户张军喜乐得合不拢嘴,农膜“以旧换新”“交旧领新”措施,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比201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形成以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

化肥农药持续减量增效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

一连串数字背后,充分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持续净化的农业产地环境,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最佳保障,目前我国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超过7.4万个,近5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4%以上,加快打造了农业绿色产业链条,牢牢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系蝶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谱新篇

夏日的青海,绿草如茵,青山苍翠。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

牦牛、枸杞、油菜、青稞、三文鱼……近年来,青海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擦亮全域美丽生态底色,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成果丰硕,“青字号”产品享誉全国甚至热销全球。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哝,目之所及,过去全是矿坑!”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东衡村党委委员杨建伟指向绿油油的稻田。早些年,东衡村是矿产大村,过度开采矿使土地遭到严重破坏,几十米深的矿坑一个挨着一个,村边的溪流也变得浑浊无比,河鱼数量急剧减少。东衡村痛定思痛,填埋矿坑、疏浚清淤、治理河道、整治村貌,全方位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如今,溪流水质复清,矿坑里“长”出千亩良田,成群的白鹭翩跹起舞,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东衡村是生态系统保护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我国推动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已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全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5.91亿亩;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0.35个等级;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种比2018年增加25种。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绿水青山为笔,写下这波澜壮阔的“蝶变”,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作为改革的产物,生态文明建设仍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来源:农民日报

图片:新华社

监制:侯馨远 编辑:李忆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