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对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功能至关重要。血液中存在多种破坏因素,如BCD、载脂蛋白、补体系统、血清白蛋白和磷脂酶等,导致脂质体不稳定,易渗漏和裂解。传统脂质体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短,主要被肝脏和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摄取,因此需要寻找延长脂质体在血液中滞留时间的方法。仿红细胞脂质体是一种新型脂质体,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但因神经节苷脂价格昂贵而难以广泛应用。因此,人们仍在寻找其他方法制备长循环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因具亲水基团,能阻止血液组分与调理素结合,降低与MPS亲和力,从而在循环系统中稳定存在,半衰期延长,增加肿瘤组织摄取。由于病变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长循环脂质体能增加药物聚集量,缓释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增强治疗效果。此被动靶向机制已在小鼠结肠癌、乳腺癌等动物模型及人体KS癌变部位得到验证。如阿霉素的长循环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游离阿霉素增加了4-16倍,且降低毒副作用。

PEG修饰脂质体与无PEG修饰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EG修饰脂质体与无PEG修饰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

现阶段长循环脂质体包括含神经节苷脂的仿红细胞脂质体和PEGs脂质体。前者增强膜刚性、减少血液成分破坏和MPS摄取,但因神经节苷脂难获且具免疫毒性,实际应用受限。PEGs脂质体通过表面PEG-DSPE形成立体位阻层,阻碍MPS作用,同时增强溶剂化作用降低MPS亲和力。目前研究正朝着多功能长循环方向发展,如长循环纳米脂质体、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等。

下篇预告:免疫脂质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