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斯拉Model Y后轮驱动版入选江苏省政府采购公车目录一事引发热议。总的来说,网友表达不满的比较多,但其中也有不少误解,让IP显示“江苏”的网友觉得很没面子。本人恰好对政府采购有些了解,便尝试解读一番。
误解一:为什么歧视比亚迪?
“特斯拉入围、比亚迪落选”这样的标题确实挺吸睛,但并不符合实情。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框架协议采购”,这种采购方式主要应用于价值不高的零星采购,大致分为两个流程:
首先是公开征集。根据公务办公需要,对拟采购的货物、工程等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最高价格、主要技术参数、售后服务要求等等,面向全国征集供应商。
然后是公平评审。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由专家评委对提交响应文件的供应商(具体产品)进行评审,有的是符合性评审,只要满足要求的都能入选。有的则会设置价格竞争、入围比率等控制数量。
凡是成功入围的货物、工程、服务,在预算不突破某个限度的前提下,本区域的所有“公家”单位就可以不招标,直接与供应商签采购合同。
根据公开发布的文件,苏大强这次征集,只要满足条件的车型都能入选,而且错过参与的还有机会“补入”,比如7月4日他们还公布了第四批入选名单。
所以从采购操作来看,苏大强采取了一种相当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没有歧视任何厂商,有的自媒体以“比亚迪落选”为噱头“拉仇恨”,真实情况可能是比亚迪“看不上”这次征集,或者没有符合条件的车型。
误解二:特斯拉属于国产的?
根据《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应该说,以前“公知”没有现在多,所以这个条款显得铁骨铮铮,但在执行中却遇到了问题,举例来说,微软、intel都是国外品牌,如果不准政府采购,那我们敲键盘的机会都没有,而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情况也差不多。
加上我国于2007年加入了WTO,至少在明面上,政府采购政策不能那么“排外”,于是财政部当年出台《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定义“进口产品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所以,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仍属本国货物。当然这个定义也有漏洞,因为很多产品核心设备在国外生产,而仅仅是全品在我国组装,或者仅有外壳是国产,这肯定也不能算国货,因此后来又对标准进行了细化。在此不提。
至于某些媒体用特别夸张的标题声称工作人员表示:“特斯拉不属于进口,属于国产的”,显然是断章取义,而且把矛头对准基层工作人员,也很不厚道。
误解三:“苏大强”买了许多特斯拉?
很多网友怒喷“苏大强”软骨头,可能还为时过早,因为框架协议入围了,只是代表你有被政府采购挑选的资格,但不代表一定买,而且“苏大强”估计也郁闷——谁知道特斯拉也来参加啊,害得我战战兢兢地用了“首次”两个字,还挨网友骂。
但是特斯拉入围政府采购公车目录,的确是带来一个尴尬的局面,因为允许特斯拉“入库”,代表公开承认其包括“安全性”在内的所有“合格”,而该品牌汽车到底存在不存在“搜集敏感数据”等行为,并未有什么有说服力的定论。
事实上,从具体操作角度,是完全有办法“合法合规”地拒绝国外品牌进入政府采购库的,因为论“量身定做”,我们比谁都熟练,怕就怕是有人为特斯拉“量身定做”,或者有人主动邀请特斯拉参与,那性质就比较恶心了。
最后,从“阴谋论”角度分析,特斯拉主动参与这次竞标,我感觉目的不太纯,入不入围其实无所谓,因为这还是一次试探:漂亮国在全球打压中国制造,而且刚刚对我国电动车加征了100%关税,大家看看你们拿什么来对等反制?
显然,网友们在意的不是“买不买特斯拉”本身,而是事关“自尊”的脸面问题——同样是WTO组织成员国,美国就敢破坏规则无情打压、乱加关税,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平等”协议,把有与美国军方合作背景的品牌定义为“国货”?还要不要点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