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自放

海岱茫茫,齐风泱泱。山东素称“齐鲁之邦”,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曲阜为中心的鲁国是鲁文化的发源地,淄博则是齐文化的发源地。

因为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齐鲁文化的书写向来被认为难度极大。所以2023年春天,当作家厉彦林接到书写淄博这座城市、书写齐文化的邀约时,有朋友劝他:“你胆子可真大,齐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关注度又高,怎么写呀?”

其时的淄博,关注度确实高,因为淄博烧烤火出了圈。当时,厉彦林创作了近5万字的报告文学《“淄博烧烤”传奇》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当年第8期头题位置上,广大读者认为这是一篇全面客观理性介绍“淄博烧烤”的作品。

可以说,《“淄博烧烤”传奇》是厉彦林再次出发书写这本《齐风淄火》的起因。《齐风淄火》由9个独立篇章构成,齐国故都、稷下学宫、淄博陶瓷、蒲松龄故居、焦裕禄、大商之道在“无算”、“淄博烧烤”、马踏湖和“海岱楼钟书阁”,每个题目都聚焦彰显齐文化的重要标识,着力用历史目光、从文化侧面进行挖掘和呈现,各有侧重。

《齐风淄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风淄火》

厉彦林 著

作家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当然,《齐风淄火》起于“淄博烧烤”,但远远超越了“淄博烧烤”,读毕《齐风淄火》,我惊喜地发现,厉彦林通过《齐风淄火》走进历史的深处,回到现实的水土,再现了齐国故都的文化高度,让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充满温度。

在《齐风淄火》中,齐国故都的文化高度,不仅体现在稷下学宫是世界文明史上东方辉煌文化的高峰,也体现在一千多个成语、歇后语所折射出的齐文化光彩。

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的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厉彦林在《齐风淄火》中说,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那么,淄博的稷下学宫就是它的“轴心”。这是对齐文化高度的最好阐释。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公元前374年),因位于当时齐国国都临淄城的西门——稷门之外而得名,存续达一百五十余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公立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更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百家争鸣”的神圣园地。在稷下学宫建成2500多年后,作家厉彦林来到稷下学宫遗址,从历史深处走到2023年的深夏,他在《齐风淄火》中说,稷下学宫的兴盛,是齐国达到鼎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孟子对齐宣王影响比较大,他们曾多次谈话论政,孟子“仁政”思想成为稷下学宫独领儒家学说的一派。《孟子》中提及人物最多的是齐宣王,达到了23次。齐国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百花齐放的文化情怀、齐鲁文化交流交融的景象可见一斑。

追古抚今,如何链接深远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读者的距离?《齐风淄火》行走在淄博大地,生动讲述了读者耳熟能详的成语、歇后语背后的故事,让历史生动起来。比如为了讲述齐国八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风淄火》最后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箭之仇”“一鸣惊人”三个成语串联起来,既简明扼要讲述齐国的兴盛历史,又让人感到亲切熟悉、通俗耐读。

为了让读者了解更多齐文化的博大精深,《齐风淄火》特别提醒读者,齐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常用的成语就有一千多个产生于齐国。譬如:门庭若市、内忧外患、水深火热、风调雨顺、田忌赛马、老马识途、有恃无恐、讳疾忌医、呆若木鸡、围魏救赵、余音绕梁、鸡鸣狗盗、杯盘狼藉、画蛇添足、和而不同、狐假虎威、狡兔三窟、唇亡齿寒、爱屋及乌……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是一段齐文化的生动故事。这些成语能够流传数千年,齐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齐风淄火》中,淄博的文化温度,体现在作者书写时的人民立场、百姓视角和充沛的情感,这让作者的书写完美融合了历史感、现场感与亲近感。

淄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齐文化像一棵参天大树,庞大稠密的根须,深深扎根和遍布整个淄博大地,文化主干之下,繁茂着多样文化因子和文化形态,值得思考和聚焦。厉彦林提到,除了齐国故都临淄的齐文化、稷下文化、蹴鞠文化,还有蒲松龄家乡淄川区的聊斋文化、陶瓷文化,鲁菜重要发源地博山的饮食文化和孝文化,旱码头周村的商埠文化、丝绸文化,清代诗学泰斗王渔洋的家乡桓台县的廉政文化和建筑文化,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沂源县的爱情文化和沂蒙文化,北靠黄河、南临小清河的高青的湖河文化,淄博所在地张店的民俗文化……

为了表达齐文化的多个侧面,《齐风淄火》进行了饱含深情的书写,当作者冒着酷暑来到“稷下学宫”遗址时,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气温还在攀升,风也有气无力。远远望去,“一片片、一畦畦正扬花吐穗的玉米,时而有暗香随风飘来,玉米叶‘沙沙’作响,让人立刻感到一股浓浓的蓬勃向上的学术氛围和昂扬的生命气息,仿佛听到学子们激情澎湃的讨论声甚至是辩论声”。

比如写鲁商文化正在周村古商城展现着鲜活的形态,厉彦林探访了周村古商城的“丁家煮锅”,拜访店主87岁的母亲解玉兰,请她一边拨弄着算盘,一边自我介绍。“这个店生意红火的秘密是什么?”“面向普通百姓,诚信经营。关键一条:不坑人、不害人。”这话很朴实,却又很深刻,是老百姓概括的“真经”。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山东淄博博山人。家乡博山的山山水水、纯朴善良的人民和孝文化滋养了幼年和青年时的焦裕禄,淄博是他的出生地、成长地和焦裕禄精神发源地。作家厉彦林善于回到历史现场,再现真情时刻。《齐风淄火》中写道,焦裕禄离开家乡的那天早上,天又下起雪,焦裕禄和妻子、孩子们恋恋不舍地迈出家门,焦裕禄回头看了一眼站在雪中送行的老母亲,立刻转身跑回娘跟前,“扑通”一声跪下。“娘,你可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呀!”他把这次离别当成与母亲、与家乡的生死离别了。雪仿佛越下越大了,母子俩挥手告别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在雪花飞舞的山峦间,深深刻在心窝里……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家厉彦林用自己的书写告诉读者,“2024年是焦裕禄逝世六十周年,焦裕禄事迹和焦裕禄精神仍然让我们怦然心动,热泪洗面。”

这样的书写还有许多。作家厉彦林说,“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倾情齐鲁大地和钟爱的家乡,继续书写有灵魂、有温度、有生命的文字。”探访淄博期间,厉彦林在《齐风淄火》中写道,“我站在烈日烘烤的地埂上,望见一群人挽起裤脚,沉浸于火热的劳动现场,一身泥巴,一身臭汗,一身疲倦,真实体验生活的咸淡和文字的冷暖。可敬可爱,可歌可叹!”因为厉彦林饱含深情的书写,这片土地上的那人、那事儿,都渐次清晰起来,“齐风淄火”也就有了炽热的温度。

(作者为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