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城日报》(2024年7月5日3版)

初夏的风,带着几分和煦,轻拂这里的每个角落。

昌邑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在给居民讲解法律法规;在新地号街道维北社区,社工维修破损的感应灯;在哈达湾街道绿地·筑石红社区工坊,居民计算着最近一批编织品的收益成果……

昌邑区,作为富饶江城的一颗璀璨明珠,正以其独特的党建智慧和团结精神,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着崭新的时代篇章,不仅将党的温暖与力量传递到每个角落,更将这份关怀深深烙印在每个家庭中,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着团结的力量。

01

凝聚党建“主力军”

走进昌邑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大厅中央,鲜艳的党徽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庄重,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传达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在这里,企业服务中心、治理指挥中心、党建指导中心、红色孵化中心等区域划分得井井有条。整个服务中心的环境布置既体现了严肃性和纪律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温馨氛围。

昌邑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更是“家门口”党建工作的展示中心。在这里,群众不仅可以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还能定期参加各类知识讲座、观看文艺演出,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昌邑区坚持以党的建设贯穿、引领、保障基层治理,打造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治理“领头雁”队伍。他们如同领航的灯塔,照亮了基层治理的航道,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家门口”党建的实践中,昌邑区将党组织设立到群众的家门口,将党建工作开展到群众的家门口,让治理服务体现在群众的家门口。通过“导师帮带制”、外出学习交流、党建品牌展播等方式,使这支“领头雁”队伍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党建理论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和能力,成为了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同时,大力推行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让基层治理的“全能力量”得到了充分释放。这种服务模式将多个服务窗口整合为一个,让社工能够全面掌握各项业务知识,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这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治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02

拓宽议事 “根据地”

在维北小区,一个看似简单的声控灯修复行动,却成为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缩影。一手拎着鸡蛋,一手拿着晚饭,开锁、进门,“咣”的一声,楼宇门关闭之时,李秀荣头顶的声控灯散发出温暖的光亮,当李秀荣惊喜地发现楼道内的声控灯已经修好,她不禁感慨:“这灯终于修好了,以后不用摸黑了!”而这背后,正是昌邑区“家门口”党建微治理的有力推动。

维北社区这种将党建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小板凳”议事会新形式,打造的一个民主议事、解民忧的新平台,只是昌邑区“家门口”党建微治理的一个缩影。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广泛听取民意、集思广益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为此,昌邑区采取了“有形阵地+无形阵地、室内阵地+室外阵地”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133个“家门口”党建微治理阵地。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以拉家常的方式讨论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从理论政策宣讲到答疑解惑,再到民主议事,每一项都围绕着居民们的切身利益展开。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诉求。无论是教育养老、就业创业还是物业纠纷等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这种“小板凳”议事模式,就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无数个起点。

昌邑区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满意的事情抓起,通过“家门口”党建微治理阵地的建设和“三张清单”制度的实施,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诉求与社区资源有效对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得到有效打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也得到了提高。

03

提升服务 “新活力”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大合唱”。昌邑区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统筹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标准、完善服务功能等方面为琴键,以“全科网格”为音符,将党建、综治、民政、城管等资源融入乐曲中,以“一网全包括、一站全服务”的美妙乐章,引吭高歌。

“我也没想过我还能挣钱贴补家用!这都要感谢社区啊。”家住绿地国际花都的胡永民,由于突发脑梗造成半身不遂,性格也变得十分孤僻。社工将他带到社区工坊,学习假发编织、草编等,并将成品统一出售。当胡永民拿到第一笔钱时,他喜极而泣。“社区工坊不仅让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增添生活补贴,还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这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有效吸纳社区剩余劳动力、解决低收入人群“家门口”就业问题,降低企业生产用工成本,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用社区工坊这个“小循环”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仅仅是基层治理中的一环。探索社区长者食堂创建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助餐服务;打造“爱‘欣’巴士”便民服务新阵地,根据百姓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建立社区金融志愿者服务站,专业为老年居民提供金融知识讲解服务……昌邑区用多种服务形式,开展党建+网格、党建+协商、党建+治理、党建+文化等多元共治活动,激发党建服务新活力。

昌邑区还积极推行“双报到”工作制度,组织区直部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社区治理。通过认领兼职“三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与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也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缩减到与群众“零距离”。

04

绘就治理 “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

昌邑区深知,基层治理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要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为此,他们积极打造“物业联建”“百姓议事会”等党建特色品牌,将各类社会力量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形成共同参与、协作治理的良好局面,推动基层治理各方力量在党组织领导下拧成“一股绳”、结成“一张网”。

同时,昌邑区还深化“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创新成立区级综合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活动。这些举措让治理效能体现在了“家门口”,也让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兴华街道神华万利城物流违规经营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展现了这张网的强大协同能力。原本占道经营、每天进出多辆货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兴华街道神华万利城,在住建、执法、市监、供电、消防等部门密切合作下,共同推动物流企业快速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

昌邑区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激发了社会活力,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共治共享。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昌邑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探索出了新路径。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章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张文琦

审校:佟剑博

责编:佟 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