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营养学的广阔版图中,油脂作为六大基石之一,自古以来便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为身体注入热能,供给必需的脂肪酸,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让食物风味倍增,成为味蕾的盛宴。现代社会的食用油市场琳琅满目,不禁让人好奇,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又是如何享受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呢?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源自自然的动物油脂

回溯至远古狩猎时代,人类对油脂的最初认知,源自于对野味的烹煮。当炽热的火焰拥抱着猎物的脂肪,那缓缓流淌出的液体,便是油脂的原始形态。在文字尚未诞生的岁月里,油脂以“脂”或“膏”之名,悄然融入先民的生活。《释名》古籍中,智慧地以有无角之分,界定了动物油脂的称谓——脂者,源自角兽;膏者,则出自无角之属。牛油、羊油被尊为“脂”,而猪油则温柔地被称为“膏”。

步入先秦,饮食世界虽显单调,但贵族阶层已能享受动物油脂带来的奢华。彼时,蔬菜种类匮乏,多为萝卜、韭菜等几样基础之选,而天子之宴,亦不过是以动物油脂煎烹肉食,尽显尊贵与丰饶。

植物油脂的悠长历史

相较于动物油脂的古老传承,植物油脂在中国的故事则显得更为悠长且多彩。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油料作物的种植历史深远,种类繁多。以大豆为例,古称“菽”,早在春秋时期便位列五谷,但其作为榨油原料的身份,却是汉朝之后才逐渐显现。至于如今常见的大豆油,在古代却并非主流,那时的市场上,芝麻油独领风骚,而花生油的普及,更是要等到明末之后。

宋代,一个科技与文化并进的辉煌时代,榨油技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在这一时期,不仅芝麻油继续其霸主地位,更多种类的植物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北宋学者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中,便详细描绘了当时油料的多样性:“油通四方,可食与然者,惟胡麻为上,俗呼脂麻。河东(今天的山西)食大麻油,陕西又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菜籽油),山东亦以苍耳子作油,颖州亦食鱼油。”这段记载,不仅展现了宋代榨油技术的进步,也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食用油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