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善洲、高德荣、朱有勇、杜富国、张桂梅、鲍卫忠……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长河里,总有一些人以卓越的品质、无私的奉献,成为了国家的脊梁和社会的典范。他们,用共同的生命底色和相同的价值选择,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站成了岁月的灯塔,成为了时代的楷模。

今天的“人民路上为人民”

为您讲述

《是灯塔 是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善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就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张桂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7日高考首日,清晨五点,张桂梅便拿起“小喇叭”叮嘱将要奔赴考场的孩子们。这是她的第14次送考。又一年,华坪女高的姑娘们在激励声中、在张桂梅老师温柔的注视中奔赴考场。

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张桂梅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打破命运牢笼、热烈生长。在给孩子们的寄语中,她说:“走出山外去,听祖国的召唤。之后我们再带着科学技术知识返回来,让我们这片山山水水更美更壮丽。”

高德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一方壮丽的山水和朴实的百姓,高德荣坚守在独龙江畔带领群众奋斗数十载,垒起脱贫致富的基石。

如今,退休多年的高德荣仍然生活在独龙江河谷,在苗圃、在草果地,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他坚定说:“坚决不能返贫,必须紧紧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产业必须要兴旺,这样才能过上一年比一年幸福生活的路子。”

朱有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是直过民族聚居乡。2015年朱有勇主动请缨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澜沧县脱贫后这些年,朱有勇院士和他的团队依旧在奔忙,年近古稀的他正在推广“水稻旱种”技术。

在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成功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朱有勇欣慰地说:“让我们这些村民能用自己的地种上自己的口粮,让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杜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主义不仅是危急时刻的生死抉择,更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2018年10月,杜富国在云南坝子雷场排雷时突遇爆炸,生死瞬间保护了战友,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2022年,杜富国结束治疗,康复出院,当年年底归队,回到本职岗位。2023年,第22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出征,杜富国前去送行……杜富国说:“我也会更加地坚强,更加地刻苦训练,争取把自己的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为人民做更多力所能及、有意义的事。”

鲍卫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亲人同事的回忆里,鲍卫忠不是在下乡办案,就是在埋头卷宗,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最前沿,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真诚的赞扬。

化解矛盾纠纷,解开群众心结。如今,法治的种子撒在了佤山大地。2022年,鲍卫忠去和当地老支书们探讨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班洪乡,挂起了“老支书调解室”的牌子。2023年,沧源县全县95个村(社区)法治宣传设施全覆盖。沧源县班洪乡村干部肖俊伟说:“正如鲍局长希望的那样,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更好理解、更易接受的方式,既解“事结”,又化“心结”,还学到了法律方面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仰如炬、担当如铁、奉献如歌。“时代楷模”们对信仰的坚守、向善向上的道德追求始终鼓舞人心,他们是楷模也是灯塔。

人民路上为人民:是灯塔 是楷模

收听平台:

您可以通过云南新闻广播FM105.8/AM576收听节目”,也可以通过“学习强国”“蜻蜓FM”“阿基米德”APP搜索“云南新闻广播”同步进行收听。

新媒体端收听收看: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专题

或下载七彩云端APP,搜索“人民路上为人民”即可进入专题。

编导/张希熙

播音/李丹

编辑/曹译文 郑惠

责编/章婷 屠虹怡 李娟娟

视频制作/朱思颖 王瑜慧 刘鹏

视频统筹/雷磊 杨涛铭

值班总监/朱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