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7月5日,安徽合肥,一场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在安徽大学举行。

由故宫博物院、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教育厅及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安徽大学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这场对话,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展示和传播主题,并邀请秦始皇陵、西湖、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地与科大讯飞、京东方等科技企业同台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话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挖掘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讲好、传播好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以此观照,对话会的理论价值不言自明。但于安徽而言,大会的现实意义更值一言。

当前,安徽提出文化强省战略,对全面促进安徽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同时积极谋划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力求将文化与生态的“天然”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由此,这场对话给安徽的启示,意义重大。

互动与互鉴

一场对话,跨越山河。

故宫来了,敦煌莫高窟来了,秦始皇陵、杭州西湖、大运河也来了……除了黄山、西递宏村,国内六家世界文化遗产地相聚一堂,涵盖宫、窟、陵、山、河、湖、村、屿等多类型文化遗产形态。

绽放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色彩”的背后, 对话也闪耀着更深一层的“光彩”。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一众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大咖”纷纷到场,分别从遗产地保护、遗产地东方美学表达,数字赋能遗产地传承与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内博物馆建设,碰撞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想“火花”。

“碰撞”只是起点,文化传承的互动、互鉴才是终点。

安徽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护文化遗产”被列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也有了全面部署。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其“低碳旅游,生态黄山”“可持续发展”等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宣传推广,形成了黄山遗产文化保护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2022年,黄山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旨在加强黄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与扩大黄山国际影响力。

此次对话会上,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作“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融合发展的黄山探索”主旨发言,展示黄山风景区在文化与自然遗产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探索。

“对话让我们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地有了更深层次的互动,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先进经验,讲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安徽故事,提升安徽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叶建强坦言。

要实现这一目标,遗产地的互动交流不可或缺。

“这是安徽首次召开世界文化遗产地对话会议。”大会主办方、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介绍,本次对话为安徽文化遗产地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地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新视角。

融合与共生

一场对话,跨界奔赴。

不只有重量级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本次对话会另一大亮点是前沿科技企业的参与。

刚刚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科大讯飞,是一家专业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而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在文旅展陈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视觉健康等业务上亮点频频,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单位。

作为安徽语音和显示产业的“链主”企业,科大讯飞与京东方艺云科技参与对话,也是安徽“科里科气”与“文里文气”的一次对话。

本届大会上,两家科技企业与世界文化遗产地一起,围绕“点亮千年——数字光照遗产”和“叩问未来——遗产对话永不落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如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数据价值,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各环节,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技术、新模式,既是时代大命题,也是安徽文化遗产地与科技企业应当携手回答的“跨界之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大学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助力科技与文化遗产融合。安徽大学供图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是一种融合,而支撑它们共生的是人才。

应当看到,在这方面,安徽深思熟虑,卓有布局。以安徽大学为例,坚持“服务安徽、立地顶天、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原则,该校在工科做新、理科做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把文科做精、社科做优,大力促进文理工交叉融合发展。

“学校组建了人工智能学院,建有‘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古文字智能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实验室等多个高端科研平台。”孙长银介绍,该校考古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安徽省唯一拥有完整本硕博培养体系的学科点,在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研究以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而这次主办对话会,也寄寓着安徽大学的深层期待——与世界文化遗产地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培养热爱世界文化遗产、投身遗产保护事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文化与经济

一场对话,又恰逢其时。

今年3月30日,安徽省召开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黄山就是一个超级“IP”,而其品牌的锻造,离不开文化的“根”与“魂”。

“建设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文化体系,而这样的文化体系打造,又离不开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参会学者这样表示。

事实上,在2023年,安徽大学就牵手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就世界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利用、展示等课题展开探讨,绘制蓝图。

一座名山与一座名校的“联手”,讲的是“黄山故事”,归根到底追寻的是,作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共生共荣的结晶,黄山文化如何通过活化展示,赋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产生经济价值。”大会承办方——安徽大学数智文旅研究中心主任蒋海萍教授表示,“本次对话会既探讨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传承、保护,也探究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的相互融合,说到底,这都是新时代人文经济的题中之义。一定意义上,本次对话也是如何让文化与经济实现交融共兴的一次探索性对话。”

于是,一场跨越山河的对话,成为展示、传播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精神内核的一次美美与共的对话,成为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之间的一次守望相助的对话,成为文化遗产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拥抱未来的对话。

由此而言,有形的“对话”虽然告一段落,但一场无形的“对话”仍在进行。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的安徽,既是这场无形“对话”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