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伴随着疫情的结束,人们本以为国内的经济状况将会出现复苏,但从一年多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似乎陷入了混乱之中回顾马云在疫情前提出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如今算是一语中的。

而伴随着经济转型的到来,一旦马云的预言成真,全国42%的城镇家庭都会因为转型中的发展“阵痛”,而不得不面临3个困境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那么,这三个困境究竟是什么?

住房资产持续贬值

2017年,马云一句“八年后房价如葱”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而在18-20年的房市大涨的情况下,这句话一度被很多人当作笑话,但目前来看,这句话虽然有所夸张,也确实表现出了当初房地产行业的不良增长。

当初城镇化不断推进和25-55岁购房主力人口逐渐达到巅峰时,房价的上涨确属正常情况,但因为大量炒房者的出现,无数“热钱”将楼市价格推到了一个不合理的价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资产主要为实物资产,占据家庭总资产的八成左右,而在这其中,住房资产占据了大约四分之三。也就是说,住房资产占据了大多数家庭近六成的财富。

不同于大城市,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因为相对低廉的房价和生活习惯,在稳定下来后,第一件事就会优先选择买房,导致其住房拥有率达到了96%,其中两套及以上的家庭达到了4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下滑,这些原本还算富足的城镇家庭就不得不面临一些房价波动带来的影响。而对于那些近年来还在背负房贷来购置新房产的家庭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债务风险。

以实物资产为主的情况下,刚需型房贷的家庭所面临的债务风险更高,而且相较于其他多房产的家庭,其房贷导致的资产负债率、偿还能力也远低于其他多房产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房产价格锐减导致住房的资不抵债,刚需型家庭的选择空间更为窘迫,不能不为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波动而付出惨痛的经济代价。

从负债来源上看,城镇居民的家庭负债主要以银行为主,其中76%的家庭是因为买房而负债。不过,城镇居民工薪阶层的债务偿还能力总体相对较强,其月偿债收入比高于平均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偿债能力总体较强,但对于广大的中青年群体来说,刚需型房产的持续贬值还是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负债压力和更高的债务风险。

据统计,户主年龄在26~35岁的居民家庭,其债务问题显著高于其他家庭,因为面临刚需型购房、成家生子、子女教育和养老等诸多方面的支出压力,其负债问题相当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一旦出现自身购置的刚需型房产因为剧烈的房价波动导致资不抵债,对于这种经济上只能维持脆弱平衡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场重大的经济危机。

储蓄存款不断“缩水”

对于那些买房较早的人来说,虽然房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影响相对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财产就因此变得安全,其家庭资产如果更多地集中在固定存款上,那么也将不得不面临财产“缩水”的困境。

在新冠期间,因为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和各地层出不穷的疫情,各地居民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缩减消费支出,对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而另一方面,因为地产风险的扩大,大量的炒房款重新回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对于国家和银行来说,居民的超额储蓄会对银行的经济运转造成巨大压力,这也导致了近年来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推出各种理财产品来降低民众的储蓄意愿。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超额储蓄一般会被引导流向消费或不动产投资上,而银行理财和债券市场也会获得一些增长机会。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地产行业和债券市场都没能完成应有的资金吸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缓解超额储蓄的压力,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和扩大消费,并提出了一年释放5000至6000亿元超额储蓄的计划,加快经济恢复,提升百姓对于当前发展状况的信心。

然而,直到2024年4月,从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都没有明显降低,银行的超额储蓄问题依然严重。为了刺激消费,部分中小型银行降低存款利率的行为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银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银行存款的利率下调已经势在必行,但是物价的上涨趋势却没有停止。尽管在我国的政策调控下,涉及到民生的大宗产品在政府补贴下还能维持相对正常的价格,但还是有部分企业因为原材料上涨选择涨价。

为了跑赢通胀,参与风险金融市场也成为了一个热门选择。其中高资产、高学历的家庭的参与意愿更强,其持有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及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比例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银行理财、资产管理和信托等金融产品中,老年群体的客户则占比较高。调查显示,户主在65岁以上的居民家庭,这一部分的金融理财占据家庭35%的金融资产,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可能会出现风险。

“消费降级”

除了老一辈的积蓄“缩水”之外,年轻人们的“攒钱计划”和“花钱享受”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变得有些难受。

“消费降级”可谓是近年来的热点词,但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表示自己消费降级了,但是翻开账单一看,却发现年度支出根本没有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于衣着和生活用品的总体消费量出现下降,很多原本热卖的大牌产品在销量上都出现了断崖式下降,而一些更具性价比的“平替”产品则赢得了一众消费者的喜爱。

虽然原本的炫耀型消费回归理性,但是人们对于健身、旅游和医疗等服务类消费出现了明显增加。2023年,北京市的服务性消费额在文体娱乐等领域的带动下,出现了14.6%的强劲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传统商品消费的日薄西山,各种新兴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正在蓬勃兴起。由此可见,部分居民“消费降级”的背后,是供给侧没有满足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

不过,账单上的消费总额虽然没有降低,但是居民的消费水平确实表现出了更加倾向于“性价比”的趋势和态度。而这在美团、大众点评6月份发布的2024“必吃榜”上就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份统计了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的榜单上,来自街头巷尾的小餐馆占据半壁江山,达到了1300多家,是近年来烟火小店的第一次“出头”。

而相较于往年的上榜店铺,今年的“必吃榜”餐厅,有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格都限定在百元之内。这意味着在2023年的用户们,更加青睐这些“好吃不过百”的小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客单均价的下滑并不意味着餐饮市场的萎缩。即便是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影响,餐饮市场规模还是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就再次从之前的首次突破4万亿变成了首次突破5万亿。

从市场的波动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过去那种以网红或装修为噱头的餐厅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能够提供优质餐饮,登陆网络运营已有十几年却刚刚被重新“发现”的烟火小店则迎来“又一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餐饮商家正在逐渐回归本质,高性价比、质优价廉的餐厅正在重新成为市场的主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高档餐厅市场的削减,对于那些质量取胜的老牌大店来说,其生意依旧火爆。

由此可见,“消费降级”的出现并不是人们不愿意花钱,而是找不到自己愿意花钱的理由。但相较于大城市来说,城镇居民的体量很难支撑起当地的供给侧改革,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导致的“消费降级”将会长期持久地存在。

结语

面对如今的经济局势,无论是已经过上相对稳定生活的中老年人,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大家的生活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调整投资策略,才能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