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健康系列科普知识(二)

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

随着雨季的来临

又进入一年一度吃野生菌的好时节

尤其在随南和随北部分山区地方

菌子进入上市高峰

不少野生菌爱好者早就翘首以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野生菌虽然美味

却也“暗藏杀机"

传说吃菌子要“三熟”:

①对菌子种类要熟

②菌子一定要煮熟

③去医院的路要熟

在野外蘑菇往往是有毒与无毒混生,无毒蘑菇极易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污染,因此即使是无毒的蘑菇也有中毒的风险。由于毒蘑菇所含的毒素比较复杂,随地区、品种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一般中毒后潜伏期在2小时至24小时之间,有的仅为10分钟,且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因此预防才是关键。

在许多美食老饕口中流传着许多鉴别蘑菇毒性的土办法:颜色鲜艳、好看的蘑菇有毒;有腥臭气味的蘑菇有毒;横切面会变色、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菌盖上有疣、有菌托的蘑菇有毒;与大蒜、银器等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不靠谱的!颜色、外观、气味等并不能作为评判蘑菇毒性的标准。“蘑菇不可貌相”,长相普通、平平无奇的蘑菇有可能是剧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蘑菇中毒常见临床表现

毒蘑菇中毒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和混合型。

胃肠炎型蘑菇

胃肠炎型蘑菇中毒在毒蘑菇中毒案例中占大多数,潜伏期10分钟到2小时,以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预后较好,但严重腹泻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情况发生。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潜伏期在6~30小时之间,病例早期先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消化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等多脏器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型是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品种类型主要为鹅膏属的一些剧毒种类,还包含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常见的致命白毒伞属于此类。

神经精神型蘑菇

神经精神型蘑菇中毒在毒蕈中毒事件中也占较大比例,潜伏期约10分钟到6小时,以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腹痛、腹泻或呕吐等消化道和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嗜睡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此类中毒一般预后良好。

溶血型蘑菇

溶血型蘑菇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到3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血红蛋白尿、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可致死。光敏性皮炎型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为24~48小时,表现为皮肤红肿、疱疹,且有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表现,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型物质,一般预后良好。

急性肾衰竭型蘑菇

急性肾衰竭型蘑菇中毒近似急性肝损害型中毒,但其主要靶器官为肾脏,出现少尿或无尿,肾功能损害比肝功能损害更严重。横纹肌溶解型蘑菇中毒的潜伏期在15分钟到2小时,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6~12小时后出现酱油色尿、肌肉疼痛、肢体无力等横纹肌溶解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

发现野生毒蘑菇中毒后应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辅以大量饮用凉白开水等流质食物、液体饮料,再反复多次催吐,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然后立即转运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远离毒菌的“两个金标准

如何才能辨别什么野生菌能吃、什么野生菌是毒菌吃不得呢?

第一金标准: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

第二金标准: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提醒!

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

在此提醒广大民众

不摘、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蘑菇

不采摘

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不买卖

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也不能放松警惕,加强辨识,分清野生和种植种类;不得将采集的野生蘑菇放到集市公开售卖。

不食用

为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

最后总结:如不慎误食毒蘑菇,一定要第一时间采取科学处置方式,同时要立即就近送往医院及时救治!

随县疾控中心应急办 咨询电话:0722-35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