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鄢祖海 于海涛 董奕娈 金辉 张轶孟 黄敏)7月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汉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 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通报,2018年以来,武汉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高位布局、科学谋划,统筹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武汉段面貌焕然一新,连续五次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生态宜居英雄城市绿色底蕴进一步突显。

近年来,长江江豚“逐浪”的场景频现武汉,万千鸟类诗意栖居天兴洲,武汉用实际行动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绚丽名片。

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河流断面占比达75%,水质优于四类标准的湖泊占比达84%,连续三年实现劣V类湖泊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武汉,拥有一套完整生态体系。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这里交汇,市域范围内还有165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166个主要湖泊、446座大小山体,以及大量耕地和林地,在长江大保护的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基底作用。

结合山、水、林、田、城不同空间的修复要求,我市提出了五大修复行动计划,系统优化城市生态基底。具体为:河湖碧波安澜计划,包括系统开展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北湖、南湖、汤逊湖等流域综合治理,青头潜鸭栖息地、府河冬候鸟栖息地、天兴洲野生鸟类栖息地等修复项目;山脊绿脉修复计划,包括完成61座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军山—黄金山矿区、将军山—灵山矿区等生态修复项目;绿色国土提升计划,包括长江及一级支流两岸造林绿化工程、青山北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等综合整治工程;湿地花城锦绣计划,包括推进汉口、武昌、汉阳环城绿道及东湖芳林绿道、青菱湖山地绿道、江夏山景绿道以及黄孝河、机场河等河岸花廊建设;诗意田园稻香计划,重点打造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垃圾处置也与长江大保护息息相关。据通报,武汉正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建设,全市形成“6焚烧、6厨余、2协同、1应急”的生活垃圾处置格局,生活垃圾设计处置能力已达2万吨/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当前,全市正有序开展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同步推进分类设施建设,已建成亭棚式分类投放点8000余个、垃圾分类收集屋1400余座、改造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68座。对餐厨垃圾收运进行规范管理,建设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500余个,布设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3000余台,对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实行“大分流”收运,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收运体系全覆盖。

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必须多措并举,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其中重要一项。十年来,武汉市用水总量增幅1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0.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3.9%,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5%,武汉市连续三次高标准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

其间,全市通过强化示范带动,突出计划用水管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大力推进各类节水单元载体建设,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1442个;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48所高校创建为节水型高校,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节水技术应用水平提升。

另外,作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内容,武汉市发布了《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启动“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将禁渔工作延伸到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前,逐步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的初衷基本达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