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德市被列入安徽省首批康养中心试点城市。广德地处皖南的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处,优势区域和自然环境是把广德打造成康养名城的前提条件。

“康养”一词产于现代,在古代,我们可以把它粗略理解为“归隐生活”。古人“养儿为了防老”,但古人在“防老”时,也追求“归隐生活”的环境和质量,“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是历来人们共同的理想。广德地处江南,早在春秋时期,已称桐汭,东汉建安初年,孙吴拆故鄣置广德。我们不妨在广德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领略广德千年以来就是“归隐生活”的江南名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广德有史以来“宜居”的自然环境

1、灾异

广德地处扬子陆块—皖南的板溪群,地震地质相对稳定。自西晋太康九年(288)二月十九日,广德有记载首次发生地震,至今一千七百多年,广德发生了有感地震不到四十次,但均未发生过里氏4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永元十五年(103),广德(时属丹阳郡国)发生旱灾,至今已有1900余年,有史料及气象记录以来,期间发生较大旱情仅二十余次,可谓百年一遇。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广德发生水灾有史料的首次水灾,至今已有近900年,有史料及气象记录以来,期间发生较大水情不足二十次。特别是自1975年卢村水库建成以来,广德从未发生灾难性水情。

2、祥瑞

西汉神爵三年(前59),张渤治水隐居广德横山,“祠山大帝佐禹治水有功,后礼斗横山,其赛祷盛于广德州。”(《万历绍兴志》载)唐朝天宝年间,唐明皇封横山为祠山,至宋明清以来,广德俨然成为“龙王爷”居住之地,祠山成为江南祈雨中心。

广德是“中国毛龟最早贡地”,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毛龟古称神龟,是中国的瑰宝,历来享有"千年神龟"的美誉。早在南朝大明三年(459)三月,宣城太守张辨,就将广德的毛龟贡献宋孝武帝。(南朝梁·沈约《宋书》,第廿八卷中《志》,第十八卷,《符瑞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养生

南宋著名医史专家张杲(1149-1227)《医说》中,收录了南宋乾道年间时康祖在广德首创的“神授香附汤”之药方。香附汤作为通关顺气之方,至今仍然被我国中医及民间所用。(南宋·张杲《医说·卷三·梦张王药愈痈》)

垂钓回归大自然的一种重要的养生活动。上元二年(761年),唐代大诗人张志和(732-774)开始了寓居湖州,他经常来毗邻的广德北乡垂钓。“钓鱼台,州北二十五里,唐张志和钓鱼于此台下,渊深莫测,藤蔓绕矶,松篁夹岸,台址尚存。”(明·闻人诠《南畿志·卷五十八·广德州》)广德张志和钓鱼台,是“安徽古代四大钓鱼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钓鱼台”之一。

3、长寿

元大德七年,日本僧人亮公(法号圆照)入住广德,“至州北之横岭(今属新杭镇)。岭之阳五峰森列,爱其地胜,遂结庵焚修焉,年一百八十示寂。”(光绪《广德州志·卷四十二·仙释》P616)

明隆庆六年(1572),州人刘余志(号乐国,庠生)及其弟,分别以102、99岁的高龄被授寿官。据有史料记载,从明朝天顺二年(1458)到清朝末年(1912),这450多年间,广德年逾百岁老人有戈和卿等十九人。在“人老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广德这高寿现象实属罕见。(光绪《广德州志·卷三十七·寿官》P54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广德有史以来“宜养”的人文环境

“锁三吴而襟两浙,江南雄郡。”山清水秀的广德以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千年了一直是无数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向往的归隐之地。

1、慕居广德

汉建元二年(前139),大行令戈期之后裔,因慕名广德山水,迁居广德,到了东晋时期,过期后裔戈秘归葬祖居地广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戈釴回到祖居地广德,后埋葬在竹山(今竹寺村)。戈氏后裔两千余年来,繁衍至今,根深叶茂。(《过氏宗谱(序)》)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左右,大诗人杜甫(712-770)长子杜宗文之子杜东山,由粤西迁到广德东门内儒林坊,杜甫孙杜东山成为广德城杜氏的始迁祖。(明·杜文堂《校正杜氏族谱叙》)

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许将之孙许孟高在淳熙年间知广德军,后流连这里的山水,绝意仕途,卜居腰山(今誓节镇苏村),成为广德西乡许氏一族始迁祖。(张超《誓节这个村子居然隐居着宋代状元后裔》)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初仕广德司理参军三年,对广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由此,其孙范宏在北宋末年,因眷恋广德山水,举家迁至石鼓溪北村(今属柏垫镇),以后范仲淹后裔又有支脉迁来,繁衍至今。(1925年·续修《范氏宗谱(十五卷)》)

建炎南渡时(1127),宋太祖赵匡胤四弟赵廷美的五世孙赵圭之、赵迪之兄弟俩,随宋室南渡,定居广德城东和城南,渐成广德名门望族。于今,其后裔主要集中在北乡芦塘一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修《芦塘赵氏宗谱》)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抗金名臣高世吏任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知府,因曾任广德军通判(绍兴五年[1135]),甚喜桐川山水,故将夫人及其余八个儿子迁居广德,自己仅带幼子赴任衡州。高世吏卒后亦归葬广德,成为广德高氏一族始祖。(南宋·胡铨《衡州太守高大夫行状》)

元代,抗金名臣李纲(1083-1140)后裔李君祥迁居广德。“君祥之先为宋时宗(忠)定公之裔,由闽而之江南广德... ...”(《午山李氏宗谱》)

大清乾隆年间,欧阳修(1007 -1072)次子欧阳奕后裔欧阳运梂、运松远从江西兴国县迁居广德小西乡(今独术一带),繁衍至今。(《兴国欧阳氏八修族谱》)

同治光绪年间,河南、湖北等地移民“下江南”,大量人口涌入广德,使得目前广德移民后裔多达百分之九十。在清末移民大潮中,足见广德“一方山水养多方人”的魅力。

民国时期,抗金名臣宗泽(1060-1128)第二十二代孙迁居广德杭村(今属新杭镇)。(《官林宗氏谱二十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久仰广德

山水灵秀的广德,千百年来引无数人为之“折腰”,或书信、或诗词、或文章,他们用文字表达出自己“久仰广德却无法隐居广德”的之遗憾。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随着年老体弱,他屈居江宁,于心不愿,他在给孙子王侔的信中,表述了王安石想隐居广德的选择。“广德,不可复以它为解矣。”(宋·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七·书》)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32)三月五日,知事参政(正二品)李光(1078-1159),对广德念念不忘,深情赋诗,“便欲移家来住此,不将名姓落人间。”表达了他“抛弃功名、隐居广德”的心愿。(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八》)

大明一代伯侯徐有贞(1407-1472)在为广德南乡竹溪人徐敬(字克庄)的《慕萱诗》作序中,“乃若竹溪泉石幽胜之趣,与其隐居面势之槩,今则不暇详记,倘予异时有便,尚当挐舟径造,为君赋之。”一幅隐居竹溪的雅境跃然纸上。(明·徐有贞《武功集》卷四,史馆稿,《竹溪清隐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养名城,幸福广德

一座名城,是她的历史,也是她的现在,更是她的未来,广德千年来“宜居宜养”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广德人上下同心、踔厉奋发,把广德打造成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康养名城,是历史的呼唤和必然。

来吧,来吧!

康养名城,幸福广德

——等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徐厚冰,文中插图背景均为广德一角,摄影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