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ONG XIAN TING

梓潼

//

坡去平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梓潼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低山与丘陵交会处。在七曲山水观音景区中有一处景点,坡去平来的地貌尤为明显。在这里,远眺西北,可见苍茫巍峨的剑门群峰;近观东南,则是野旷遥开的平坝浅丘,一险一夷顿现眼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送险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蜀道遗址

险亭,当地人又称六角亭。根据《梓潼县志》(咸丰版)记载,送险亭由知县张香海重修。重修时,从积土中挖掘出前朝石碑,碑上题款“明万历二十七年七月张国蕃立”。由此可知,送险亭初建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59年)。《寰宇记》记载:“古蜀道自陕西益门关入蜀,越秦岭七盘关,历经崎岖羊肠,至七曲山尽处,险峻已尽矣。”沿此亭南下,蜀道险峻自此而过;向北而行,蜀道险途刚刚开始。蜀汉于此置“坡去平来”石坊,以志标示。明代又建“送险亭”,以示自陕入川,“难于上青天”的蜀中险道就此完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险亭为六角亭式,不设墙垣,由六根方形石柱承托,亭顶为六角攒尖顶,顶饰火珠,覆盖灰色筒瓦,整体造型庄重典雅、古朴别致。亭北面有一副楹联:“步步知艰,夷可送,险亦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这副对联是明万历年间绵州知州毛震所作,清咸丰年间梓潼县令张香海补书。亭南面也有一副楹联,为梓潼知县张香海重修送险亭后所写。联云:“从此履险若夷,回头想鸟道羊肠,经多少阅历艰辛,才搏得脚跟站稳;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波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何必将人比路摸心。”两幅楹联,一在亭北一在亭南,将自然之路与人生之路相结合,让送险亭承载起古人对人生的思索,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险亭

说到送险亭,难免提到重修它的知县张香海。张香海是山东东牟(今烟台牟平区)人,咸丰年间任梓潼县令。试想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从山东到四川,他虽是仕途得意,却也是背井离乡,心中的欢喜与不舍交相纠结。回望蜀道之险,思及官场波谲云诡,心下感慨无限,但想到崎岖的蜀道都已走过,想必自己的仕途也当如这蜀道一般,送别坎坷,平坦大道已在脚下,遂重修送险亭。在《重修送险亭碑记》中,他写道:“自西安至成都,久之,逾剑门,斯路径渐平,抵梓界,则顿失岩,心神敞豁。”“非送险,无以入夷。”并说:“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大率经险途者一生多有,而困厄穷塞之遭,独克识卓守坚,不为险所阻,因而得名垂千古。”

清人张问陶有诗作《出栈》:“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置身于送险亭前,仿若身处于两界交汇之处,一边是漠漠连阡的平原,一边是万峰飞舞的高山,其中震撼之感难以言表。这想来便是这座朴实无华的小亭引得商旅农夫、文人墨客驻足的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

(来源:史志梓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