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癌症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和疼痛的全程管理,提高癌症患者的肿瘤治愈率,改善癌症疼痛的症状,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于7月4日上午揭牌成立癌痛综合治疗中心(即癌痛微创治疗综合管理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该中心由广医二院疼痛科和微创介入科共同牵头,旨在为癌症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疼痛管理和综合治疗服务。中心集合肿瘤科、中医科、营养科、药学部、麻醉科、放射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专家,依托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癌症患者在中心内得到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的全程管理和中心内疑难会诊、相互转诊,更好地为癌症患者服务。

广医二院院长肖国宏在致辞中指出,癌痛综合治疗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进疼痛综合管理和肿瘤治疗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希望中心进一步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加强多学科协助,为癌痛患者缓解癌痛症状提供精准诊疗,提供有效缓解癌痛的特色诊疗服务,推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癌症疼痛综合管理行动落地生根,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什么是癌痛?广医二院癌痛综合治疗中心主任、疼痛科副主任万丽介绍,癌痛,通俗地讲是肿瘤患者在患病期间感受到的疼痛问题,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类疼痛。它包括肿瘤导致的疼痛、诊断和治疗导致的疼痛及患者本身与肿瘤无关的疼痛。

持续存在的癌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它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加快肿瘤的生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

然而,在中国,估计有一半癌症患者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有30%的患者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许多癌症末期的病人,经常因身体疼痛而失去生存的斗志,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重要的一环,甚至是癌症末期患者追求生命最后尊严的唯一要求。”万丽观察到,很多癌症病人抱着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即只要癌症好转,疼痛就会自动消失,因此对癌痛的治疗并不是治疗中的优先选项,能忍则忍,能扛则扛,到扛不住了就直接使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而在那个阶段往往已经是临终前的严重疼痛阶段。

万丽进一步解释,控制癌痛,有助抗癌或可延长生存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国际上将疼痛治疗改进为四阶梯疗法。对癌痛的治疗应该与标准抗肿瘤治疗同步展开,一般第一阶段会采用非侵入式治疗,如止痛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第二阶段采用非破坏性侵入治疗,如神经阻滞、神经脉冲射频、神经毁损、椎体成形术、鞘内药物灌注疗法等。

在各种癌痛疗法中,最有效、最核心的就是鞘内药物灌注疗法俗称全植入式镇痛泵。如癌症患者发生肿瘤转移后,全身很多地方都有病灶,疼痛的性质、强度等各有不同,一些患者控制癌痛的用药量是惊人的,一般人如果注射10毫克的吗啡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但是,一些患者的用药量可以达到一天口服1600毫克吗啡,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造成严重便秘,更加重患者腹部的疼痛和张力,此时就可用靶向药物输注,该技术是通过植入体内的药物灌注泵将药物精准输入靶向位置,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全植入式镇痛泵就在临床使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等疗效下,这种疗法所使用的药量只需口服药量的1/300,当然也极大地降低了使用吗啡等止痛药物的副作用。

全植入式镇痛泵就是把人体最需要的药物(或治疗措施)用最直接的方法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该技术在国内的使用也已经非常成熟,病人不仅可以有效快速地缓解疼痛,且由于该系统是植入体内的,病患不需要经常到医院,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可以有尊严的面对生命。当然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处于癌痛终末期,预期寿命少于3个月的,也可以采取鞘内半植入给药装置的使用,也可有效缓解疼痛,就是生活便利性稍差,需要每两周返院维护和调整药物,需要擦澡不能淋浴。

目前鞘内药物灌注疗法(全植入式镇痛泵)被誉为癌性疼痛的“终极”解决方案。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许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