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荒诞,有比这更荒诞的存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骗子就是打着一个虚拟的大学名号,就能畅通无阻地在各地行骗,游走于多个学术研讨会,还被奉为上宾,而还不被人发现,看着是不是让人觉得滑稽,但是却在现实中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我们本来以为小说和电视剧有些虚构觉得离谱,但是这样的事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你还会觉得那些在电视剧里看上去狗血的剧情离谱吗?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吧。

这位打着“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的人,演技是不是很高呢?应该不是很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辽宁理工大学本身就不存在,只要是有人在网络上简单的查询一下,他的画皮就能被揭穿,但是两年多的时间就是没有被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打着的是大学的头衔,教授的身份,没有一个人去怀疑他,自然就不会被发现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样一个虚拟的大学,应该是没有谁去关注的,而想邀请他去做讲座,也是没有什么地方去找到他的。但是,这个骗子还真就成了许多地方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座上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参加了十多场的学术交流活动。

他的身份,没有一个公开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他产生质疑,还被大肆地公开报道,甚至他的发言还被广泛地引用。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位骗子真的是学术大咖啊。看看在哪里都是被众星捧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我们知道的就有——

“2022年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工学院召开……辽宁理工大学魏新河教授从运河文化视域分析了水浒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2022年12月10日,由法治浙江研究院主办的共同富裕法治保障机制论坛在杭州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主题研讨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俞燕宁教授主持,并邀请……辽宁理工大学魏新河教授作报告。

2023年10月,“魏新河”以“辽宁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的头衔参加了西南大学举办的“梁漱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座谈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如同荒诞剧般上演,却又是那么真实。魏新河,这个名字自2022年起,频繁在各大学术会议中回响,他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的身份,俨然一副权威专家的模样,然而,这所“辽宁理工大学”却如同海市蜃楼,虚幻而不可及。魏新河如同一个变色龙,变换着“魏鑫”、“魏新”等身份,在学术的海洋中自由穿梭,涉猎广泛,从运河文化到乡村振兴,从新闻理论到敦煌文化,他的足迹遍布学术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这背后的真相却令人咋舌。他并非什么学术巨擘,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骗子”。他的“高见”不过是抄袭和拼凑,他的身份更是虚假和荒谬。他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些学术会议的形式主义和浮躁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一个骗子可以如此轻易地游走于学术圈?为什么他的身份和论文如此轻易地被接受和认可?
魏新河事件,如同一场闹剧,却也是一场悲剧。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疏忽和懈怠,是因为我们对学术会议的管理不够规范,对参会人员的身份审核不够严格,对论文的内容和质量不够重视造成的。

但是,谁又能说不是狠狠地扇了我们一记耳光呢?这件事,如果不是骗子自己想要装点门面,想要作死,恐怕就是时至今日,都不会被发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这件事想起来,是多荒诞呢?在这荒诞的背后,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频频发生?是我们对于学术的敬畏之心逐渐消失,还是我们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亦或是,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否应该更加严格地筛选和审核学术会议的参与者,是否应该更加重视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魏新河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意识到,学术是严谨的,是需要真实、准确、有价值的成果的。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名气,而轻易地接受和认可那些虚假和荒谬的学术成果。我们应该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术,去对待每一个学术会议的参与者,去对待每一篇学术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于学术会议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让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学者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魏新河事件的再次发生,才能让我们的学术环境更加健康、更加有序。
最后,我想说,魏新河事件虽然荒诞,但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的课题。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于学术的敬畏之心,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术,去推动我们的学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爱的读者,对于魏新河在学术圈行骗两年都没有被发现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