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个小长假,由于节日调休问题,引发了网民热议。节日调休是“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延续,通过上移下借将放假时间与周末休息日联动,将春节、端午、五一、国庆假期延长至3至7天。从历史上看,这种假日调休安排在不增加节日总量的情况下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出游,一直广受社会欢迎,人们可以利用长假走出家门访亲探友、旅游休闲,很好地发挥了刺激出游、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的假日经济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旅游已然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和刚需,居民出游意愿更加强烈,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较过去更高。同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高铁、民航等基建设施的发展和私家车的全面普及,居民出行、出游都变得非常便捷。这样一方面,具有出游条件和意愿的人口基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出游大军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交通条件加持,让旅游客流聚集变得极为迅速,导致全社会集中休假的“小长假”制度日益显现出负面效应,不仅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也带来诸多不确定的社会问题。

一、集中休假导致假期全社会人潮涌动,严重影响旅游体验

近年来,假日期间游客们对服务质量的诟病和吐槽越来越多。网友经常戏称“哪儿哪儿都有一亿人”,长假期间很多景区人满为患,摩肩接踵,到处熙熙攘攘,前拥后堵,高速公路缓行,景区一票难求,长时间排队:景区排队,观光车排队,厕所排队,游乐场所排队,餐厅排队,酒店满房……如果赶上恶劣天气,各种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人在囧途的各种状况频出,拖家带口的狼狈随时上演,全民集中休假导致的旅游体验极差,有些甚至称得上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集中休假导致的人潮聚集潜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长假导致客流瞬时聚集,对社会运转和管理造成严峻考验,公共服务与安全形势经常处于紧绷状态,持续高位运行,甚至接近极限,形成诸多安全隐患。景区、道路等人流和车辆聚集的地方随时都可能发生事故。尽管文旅、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但事故仍会时有发生。发生的伤亡事故总让人扼腕叹息,人们也对人潮集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充满了担忧。

三、集中休假导致的超负荷运转影响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

每临长假,相关服务企业不得不全员在岗,日夜值班,有的企业不得不大量雇用临时人员上岗服务,但仍然不能避免游客怨声载道,投诉层出不穷;管理部门日夜绷紧一根弦,疲于奔命;一些公共场所垃圾堆积,厕所卫生惨不忍睹,清扫人员夜以继日,讲解员从早到晚,保安人员24小时在岗,夜晚还要在景区巡查游客滞留情况……凡此种种,给服务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不少困难。长假期间不少企业服务人员跟不上,服务难以保障,而在平日里,却可能是游客稀疏,不需要很多服务人员,这种大起大落的客流量的变化,严重影响服务企业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集中休假导致供应难以为继,人为造成物价上涨

客流聚集导致供应紧缺,有时候是预约不到参观票,有时候是酒店餐馆价格上涨,有时候是火车出票秒空,加价抢票,飞机票价飙升,各种黄牛趁机大赚一笔,“来时好好的,回不去家了”,一度成为网络调侃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假日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游客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当下,面对巨大的出游人口基数和便捷交通带来的人群瞬时聚集,集中休息的小长假制度给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带来极大压力,对旅游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负面影响。在降低游客体验的同时,一定程度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焦虑,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节假日制度是社会综合治理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重新思考假日制度设计,让假日运转更为有序,成为人们的共同期待。

发挥综合治理优势,深化假日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一是放弃与节日捆绑的调休做法,维护节日的初心使命。很多纪念性的节日有其非常正式和庄重的意义,如果人为调休,会让纪念性节日异化为消费小长假,变成了欢天喜地的购物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日本身的纪念意义。比如,清明节、端午节,都有祭奠亲人、缅怀先烈、纪念伟人、祈福辟邪的庄重意义,如果用来吃喝玩乐或购物狂欢将冲淡节日应有气氛,削弱节日的教育引导作用。如果其时间不与法定假日自然相连,不宜利用调休方式强行捆绑。

二是要根据国内出游人群结构特点考虑增加特定假期。国内旅游客群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以大中学生为主的青年、以退休人员为主的老年人以及入境游客等。特别是以孩子为出游中心的亲子家庭游客占比很高,由于孩子只能在寒暑假出游,学生假期没有与带薪休假实现良好匹配,极大地限制了家长的出游选择,也会导致带薪休假难以实现。因此,可以考虑在“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前后增设10天左右的学生春假和秋假,将寒暑假时间适当分摊到春假和秋假中,学生可以一年4次放假。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增加春假和秋假,意味着约3亿个家庭的节假日变得分散可选,春季和秋季更适合出游,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旅游淡旺季过于明显的问题,也能够促进带薪休假真正落实。另外,也有助于纾解学生的焦虑与内卷等教育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1.1%,这意味着中国已迈入中度老龄社会,可以探索增设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放假1至3天,体现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的重要主题。

三是积极发挥假日价格因素,实现削峰填谷,引导不同群体错峰出行。国内游客对价格比较敏感,应该充分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之前的小长假高速公路免费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出游人群短时集聚。实际应鼓励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交通企业实行淡季打折降价,旺季适当涨价,实现淡旺季游客的削峰填谷,引导时间相对自由的游客如大学生、老年人、农民群体淡季出行,不仅能够缓解旺季及节假日游客人满为患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景区在淡季维持正常的经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超1.36亿,每年还会持续增加约1400万退休人数,这部分老年人群是旅游的常备军,不断引导其实现错峰出游可以一定程度上疏解旅游旺季人流过于集中的问题。

四是探索实施地域错峰放假,引导旅游客群有序轮动。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针对南北方气候差异,可以探索各地自主决定放假时间。比如,南方春天来得早,可以较北方早点放春假,南北方的游客都可以出门踏青感受早日到来的浪漫春日风光。北方夏季相对凉爽,南方可以相对北方提早放暑假,让炎热南方的客人早日到北方享受爽爽夏日,在提高居民幸福感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南方夏日空调的能耗。通过假日制度引导南北方避寒和避暑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降低过冷和过热季节的南北方制冷和供暖的能耗,促进绿色发展。错峰放假还有助于引导全年社会人员流动趋于平稳,减轻集中假期公共服务部门面临的各种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假日制度是做好旅游服务的基础环境,是旅游治理的顶层设计。在新时代新征程,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是旅游行业面临新形势的新要求,改革调整已经实行20多年的假日制度势在必行。旅游业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综合产业,亟待全社会各部门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共同推动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