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异地校区,悄然更名。

近日,青塔注意到,“郑州大学洛阳校区”微信公众号已正式更名为“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郑州大学洛阳校区”公众号更名

郑州大学官网“学校简介”中,也采用了“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相关表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郑州大学官网简介

据了解,2021年2月,郑州大学与洛阳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郑州大学洛阳校区。根据协议,洛阳校区将重点围绕洛阳在先进制造、材料、医学、文博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促进郑州大学学科、人才等创新资源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当年10月,洛阳校区举行开学典礼,迎来首批100名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参建在洛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约仪式同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被聘为郑州大学洛阳校区校长、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主任

然而,到今年3月,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渐取代了“洛阳校区”,更多地出现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宣传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郑州大学洛阳校区悄然更名

3月5日,洛阳市委书记江凌与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别荣海举行工作会谈,双方围绕深化校地合作,共建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5月17日, 洛阳市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召开 ,会议审议了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

目前,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面向产业培养研究生为主,并有组织的面向全校工科本科生开放企业实践、工程实践教育。

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

在郑州大学洛阳校区之前,近年来,已有多所高校的异地办学机构先后更名、撤销:

2022年3月,西南交通大学在犀浦校区召开第十四届第191次常委会(扩大)会议,批准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提交的撤销深圳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和唐山研究生院机构有关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西南交通大学撤销深圳、青岛、唐山三地的异地研究生院

2022年4月,《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披露,哈工大已撤销异地研究院4个

撤销之外,更多的高校异地办学机构选择修改定位、重新布局: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变为“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变为“青岛基地”、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变更为“北京理工大学怀来科研试验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2023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官网消息显示,青岛校区已更名“青岛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学佛山研究生院等异地研究生院,均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更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省内异地校区方面,尽管教育部没有明令禁止,但不少地方政府对异地办学项目的态度,都变得更加谨慎。

今年5月,有网友在“青白江区区长信箱”中咨询四川师范大学与四川开放大学青白江校区建设进展。 对此,清泉镇(区欧管委)回复称:川师青白江校区项目因政策原因,校方暂未获得省上批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西南交通大学撤销深圳、青岛、唐山三地的异地研究生院

风靡中国高教界40余年的异地办学热,无疑正在缓缓步入冷静期。

从严控制异地办学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曾表态,“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2019年,教育部再次明确,“历来不赞成高校举办异地校区,原则上不予审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教育部:历来不赞成高校举办异地校区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

“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

“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教育部,正式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

而关于异地研究生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异地培养研究生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也做出了明确要求——

“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等承担研究生教育组织管理的机构,仅可在本校注册和办学地按相关规定和程序设置。自通知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新设异地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及其他类似机构。”

“凡是高等学校章程载明的注册和办学地所属市域范围之外的其他地点,不得新开展全过程研究生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不得开展异地全过程研究生培养

与此同时,河北、吉林、广东、山东等多个省份也纷纷跟进,明确表示:对于高校异地校区将从严控制,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办学;同时将平稳有序的逐步清理和规范现存异地校区。

异地办学,何去何从?

异地办学的兴起,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与调节。

1983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鼓励老牌实力院校采取“下蛋”办法,举办分校

从学校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与项目上的争夺日趋激烈,而寻找增长点首先需要物理空间的扩容

而对于一些经济富裕但缺少好大学的东部沿海省份,引进高水平大学,不仅可以“借鸡下蛋”,快速弥补高教资源缺口,更为吸引人才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一拍即合中,大批受限于东北、西北等区位的高校,纷纷选择东进、南下

有学者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国内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了异地办学,设有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共166个,其中流向东部的新设机构占总数的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异地办学所反映出来的本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

尽管地方与高校看似“双赢”,但背后的隐患也难以忽视:

一方面, 教育部曾多次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提到,异地办学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办学规模扩张、区域布局扩大后,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异地校区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办学积淀积累薄弱,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水平等。

另一方面,高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或地方财政,异地办学超出了原有的设置规划在最基础的投入责任上又一直未能得到明晰。动辄数十亿元的土地、基建投入,往往需要学校从自身的经费中腾挪,学校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在体制机制上找到合理解决方法前,高校的异地办学将走向何处,仍然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过度鼓励异地办学,东北、中西部高校一窝蜂到沿海发达地区设立校区,打破了原有的高校区域布局,或许会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但仅在行政命令上禁止异地办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也并不公平。

尝试将地区经济的差异,在投入上重新达到平衡,或许更有助于抚平中西部高校的‘焦虑’,让高教资源流动有序”。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陆根书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