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是金代杰出的诗人和词家,在金元易代之际,第一个变词为曲,开创了元散曲本色派的先声。

金天兴二年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滞留聊城。

元太宗十一年,50岁的元好问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择居在母亲张氏娘家东园。

颠沛流离多年方始安定,眼见家乡宁静太平,年成丰收,他如释重负,作了下面这首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元好问〔金朝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这首曲的大意是: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

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曲写作者回归东园的原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内心的情怀,表现的主题虽是欣慰与满足,但在字句中也隐约透出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奈。

前五句,描写卜居外家东园的意旨和景象。层层冈峦已将喧嚣的红尘闹市隔断,僻处村野,却由于远离暴政,而能人寿年丰,这就是他卜居外家东园的原因。

移居于此,是要靠近“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表明他选择居地的主体作用和意趣所在。

“要就”二字,显示出作者有意选择隔断红尘、回归自然的主观意向。窗口可望远处的青山,屋后围绕着高大茂密的苍松,则是对于移居后的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补充了首句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六句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

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

而自己呢?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

“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是其生活状况的逼真写照,在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情绪中,流露出故国已非、世事难料的无奈与慨叹。对国家的沉痛伤悼,对家人的深情怀念,都包含在寥寥数语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首小令从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感到欣慰与满足,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而实际上,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

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