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大文明古国时

为何我们总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

名字前加上“古”字?

但唯独提到中国时

这个“古”字却悄然隐去?

这到底为何?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历史学部主任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比如说我们所书写的文字,从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再到秦篆、汉隶、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虽然书体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直延绵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有文字的延续就能让一个国家的文明长久传承吗?古巴比伦的文字虽也有延续,可最终这个国家的文明还是走向了消逝。那么,中华文明得以长久延续,除了文字的延续,究竟还有哪些奥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厚重的文化积累,汉字、习俗以及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民间流传的很多习俗,如除夕、春节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正月十五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等,这些习惯、民俗逐渐上升成为独特的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弘涛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既然文化对于文明的传承如此重要,那么如今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呢?保护好文化遗产本身也是一种传承。习总书记曾说过:“知古鉴今,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是谁、到哪里去……”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和生态,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弘涛教授受邀前往甘孜州的丹巴地区开展藏羌碉楼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这不仅保护了传统村寨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振兴助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推动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弘涛教授在西南交通大学校方的支持下,开通了走进文化遗产的通识课,也为成都市的中小学生开设《走进文化遗产》的系列课程,还在慕课平台上,上传许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课程。通过一系列普及和传递,希望让更多的下一代年轻人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怎样做才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让他们从小对文化遗产有敬畏之心。希望未来他们能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这项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泉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党支部书记、名誉主任

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古籍的保护与文献的修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不可磨灭。

每一本书应修复至何种程度?务必达到书平、口正、栏齐、线直的标准。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每一本书在修复完毕后,都应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籍修复,不单是一场与古人的深度对话,更能让后人清晰地看到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脉络。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古老的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修复师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无比的耐心,赋予古籍新的生命,使其能够继续在时光中传递知识与价值。他们是文化传承的默默守护者,用双手书写着历史的延续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明传承的谜题正在被解开,当我们追寻中华文明延续的足迹,不禁疑惑重重。那条曾被李白叹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是如何蜕变成为古柏成荫的翠云之廊?而我们所目睹的精心修复的古籍文献背后,传承的修复技艺之中,到底是何种匠人精神,能让数代人坚守如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晚9:20《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第二集让我们在王巍和刘弘涛两位专家的带领下,去探寻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文化思想落地生根

四川卫视大型文化思想融合传播项目

《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

四川卫视、四川观察

6月28日起每周五晚9:20播出

让我们在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中遨游

XR技术 四川金熊猫

新媒体有限公司支持

编辑:蒋孟夏、吴东醒

责任编辑:周莎

审核: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