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多本献血证

25年无偿捐献全血36次

献血总量达12650毫升

相当于“献”出了3个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还在不断更新的无偿献血“成绩单”,属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实验检测室主任黄晓南。暑假已至,她又开始计划再次献血。

旅游不忘打卡献血车

利落短发、笑眼弯弯

说话中有股掩盖不住的东北腔

这是记者见到黄晓南的第一印象

“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在黄晓南口中

无偿献血早就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晓南是一名“70后”,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也是一位在东北长大的福州姑娘。回顾第一次献血,她仍记忆犹新。

1998年10月1日,我国实施无偿献血制度。还是大学生的黄晓南,主动走上了献血车。“虽说我是女孩子,可我胆子大,看到针一点儿都不怕。当时有个看起来人高马大的学长,看到针就先晕倒了。”谈起首次献血的趣事,黄晓南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就这样一次看似随意的挽袖,开启了黄晓南25年的无偿献血爱心长跑。“除了怀孕时,基本上一年我都会献两次血,家里还收藏着许多与无偿献血有关的钥匙扣、衣服啊,感觉很有意义!”

黄晓南在不经意间还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是每年的第一次献血,她习惯性地选在一月份。因为,这个时候可以赶上儿子的生日,她便想把这个举动当成一份“特殊礼物”。二是别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喜欢打卡网红景点,而黄晓南习惯性地打卡献血车。“以前去上海等地旅游时,一有机会就去献血。”黄晓南认为这样的打卡方式比较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

25年里,她无偿捐献全血36次,献血总量达12650毫升。正常情况下,一名体重50公斤的成年人的血容量约为4000毫升,而黄晓南相当于献出了“3个自己”。

多年来,黄晓南先后获得“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说黄晓南的献血事迹

她的同事并不意外

因为她平时就十分热心肠

多次参加“春风助学行动”“一日捐”等慈善活动

先后参加过3个志愿服务团队

乘风破浪的“女汉子”

献过血的人都知道

偶尔献一两次血容易

可坚持常年献血既需要毅力

也需要强健的身体

从事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的黄晓南

是一名经得起风浪的“女汉子”

黄晓南解释说,海洋监测工作,既要埋头实验室解难题,也要乘风破浪出海作业。“第一次出海时,一个大浪劈过来,整个船头都翘了起来,苦胆都快吐出来了,只好趴在甲板上。” 黄晓南回忆说,“出一次海基本要一个半小时,长的话三小时。有一次我们五个人的团队,晕了三个人。后来我就有经验了,出海就不吃饭,宁愿饿着,免得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07年来到监测岗位至今,不管是赤潮等海洋渔业环境质量监测,还是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都留下了黄晓南的身影。

与拿着相机、手机等

追逐蓝眼泪的市民不同

黄晓南和同事们

则是一群专业“追泪人”

“这些被称为‘蓝眼泪’发光体是夜光藻赤潮,白天呈橘红色,如果在养殖区爆发的话,会对养殖业造成影响。”黄晓南介绍说,出海取样拿回来的样品他们需要在当天进行检测,借助显微镜以及表层水温表、盐度计、电子滴定器、分光光度计等专业工具,监测pH、溶解氧、叶绿素-a以及浮游植物优势种等,获取一线数据,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吹哨人”,黄晓南等人要准确分辨无毒赤潮、有毒赤潮、有害赤潮,为海渔部门处置赤潮灾害、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数据支撑。市民和养殖户得以通过“福州海洋预报”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多种途径,获取权威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工作上

还是无偿献血上

黄晓南都要继续做那个

乘风破浪的热血姐姐

记者 郑瑞洋 林舒颖/文 包华/摄

新媒体编辑 徐强 实习生 林思沁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