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买车都不容易,特别是选择买一辆纯电汽车,肯定是下足了勇气。

如果买回来实用且给力还好,毕竟只要没浪费,钱还可以赚回来。

但就怕钱花了,却遇到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让原本疲惫的我们更加心力交瘁。

但很多时候,也许事与愿违,最近就有一份粉丝向我吐槽:

几乎花光积蓄买的纯电汽车,对比邻居家买的,发现自己输得很彻底,太叫人崩溃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他发现自己电车的续航很虚

尽管车企标榜能跑600公里,但实际使用中,这一数字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虽然当初有过这样的预期,毕竟大家都说电车续航很虚,往往要打8折。

但实际情况下,何止是8折,7折的水平都没达到,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说白了就是,对比邻居家580公里的电车而言,电耗居高不下,根本降不下。

咨询了厂家的客服,对方居然说这是“正常情况”,因为标称续航是理论数据,并不能代表“生活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真实情况”下,自己600公里的电车,还没别人580公里强,那就太难理解了。

特别是进入冬天以后,别人的车还能跑300多公里,自己的车就只剩下200多的样子了——太让人抓狂了!

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原来这里面门道真不小:

从压缩机的能耗,到电机驱动的优化,再到空调和整车的热管理系统,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续航。

说白了就是,别看标称续航都差不多,但有的车续航达成率能有85%,有的车只有60%——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他发现充电速度也不给力。

虽然官方宣传快充速度多给力,20分钟能充满多少的电量。

但实际使用才发现,这笔账根本不能这么算。

因为电车充电是存在最佳区间的,也就是说只有在20%-80%这个范围内,充电功率是最高的。

但凡不在这个区间内,功率都要下降——最后10%的电量,往往充得比前80%还要慢。

原因在于,电池充电就像在停车场“抢车位”。

当电量低时,空位较多,电子可以较快地找到停放位置;但当电量较高时,可用空位减少,电子寻找空位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最后10%的充电时间往往非常缓慢。

这让他大呼上当,早知道买大容量的三元锂电池就好了,直接充到90%就走人,根本不用这么折腾。

不仅如此,有天和邻居一起充电,他才发现,别人的效率比自己高多了。

120千瓦时的充电桩稳稳的能吃满,而自己只能维持在90千瓦时左右——在超充桩上就更离谱了,往往15分钟对方就拔枪走人了,自己至少半小时。

早知道如此,也买800v的电车了,真的让人无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软件体验简直是天差地别。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邻居家的车买回来,6个月OTA了10次;而自己的车买了1年多,也就更新了1-2次的样子。

不仅如此,别人的电车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用语言交互,根本不用费尽心思找按钮进行调节。

而自己的车,什么人工智能,简直就是人工傻蛋——这个指令不明白,那个指令也没法操作。

关键是,偶尔还搞出一些bug,弄得人极其糟心。

如果说价格差距很大,还好理解!关键的问题是,别人的车比他贵不了多少,结果却如此离谱。

太让人崩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就是,虽然电车的体验不错,也很省钱,但对比别人家的电车,他发现自己输得很测地,太叫人崩溃了。

细究为什么会这样?一言以蔽之就是,很多人买车太盲目了。

所以,给大家建议是,一定要做好仔细的对比和分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就是,最好选“全域800v”的电车,这样不仅能耗更低,充电速度也更快。

除此之外,“热泵空调”会比“PTC空调”更省电。试驾时,可能没有这样的感觉,但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就非常明显了。

此外,多去关注车企“三电水平”,看它的热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管理是否合理且优秀,这会显著带来能耗的差异性。

最后,就是多关注车企在软件层面的优化,看是否及时迅速,频次是否足够高——这直接决定了,这辆车3-5年后,是否还好用,车机会不会卡顿。

否则,如果盲目买电车,往往也会重蹈他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