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在2000年开始从事农资销售,从国企到私企,很多的农资企业在商海中起起伏伏,湮没在改革的洪流中。在土地流转政策刚开始实施,我有幸参与了农业改革的实践工作,在2014年主导了德州市50家基层配肥站的建设。而后进行过功能肥的推广,高塔复合肥的销售。我在实践中领悟到,很多政策开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需要经过慎之又慎的实践工作,以点带面,修正错误,消除不足,逐步推进,慢慢走向成熟和完善。只有在维稳的政治环境下,国家才能进行有条不紊地进行农业改革,而农业是一个关系国之根本的大产业,更不可以想当然而妄下结论。

曾经认为基层配肥站就是新质生产力之一,值得大力推广,曾经认为基层配肥站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取代复合肥的乡镇经销商,可是现在活下来的配肥站没有几家了,曾经风风火火的智能配肥机很多地方成了一堆废铁。当我认为基层配肥站失败了,然而东北的拌肥站突然风起云涌,遍地开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拌肥站的配方肥销量,竟然和名牌高塔复合肥的销售量竞争而不落下风,而且口碑很好。为什么同一种模式,山东、河北相比东三省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认为有必要作深入地总结和剖析。

关键词:农资销售、新质生产力、土地流转、配方肥、控释掺混肥、减肥增效

农业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在农业的产业链条上养活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河北山东属于人口稠密的省份,人均耕地少,农业从业人员众多,尤其是农资经营者。从2014年到现在,土地流转的工作进行了10年了,目前是农场主,合作社,小农户,还有土地承包经营的多种形式同时存在的格局,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土地集中经营,是为了便于实施机械化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青壮劳动力都去了大城市,农村空心化,这已经是现实情况。实行土地集中经营也是应对之策。与之相对应的农业服务主体应时而生,应运而生。

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方面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把新型经营主体和原有的农资渠道造成了对立关系,竞争关系。而一些农资老店,自农资放开经营以来,已经为农户服务了二三十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和信任关系。而这些农资经营者,为争夺市场,对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了极限打压的做法。

我们在树立新型经营主体的方面下了大力气,通过补贴和培训的方式因势利导,终于树立起来一部分新人。我们放弃了忽视了原有的农资供应渠道是有原因的。老农资个体户自由散漫惯了,只看眼前利益,不服从行政管理。他们是服务小农户的经营模式,不符合土地流转,土地集中经营的生产关系改革。形成这种对立和竞争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而政府树立的新型经营主体,无论在人脉,财力,物力,知识经验,还有专业能力和精力上,没有几个有可以与老农资个体户相抗衡的能力。我们的行政干预,有成功的,但更多的是失败的,这是改革必然经历的过程。有不少的新型经营主体因生存压力而退出,而活下来的,大多数是有能力有关系有人脉一部分人,都能合法的得到农业补贴,或者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持续输血,持续喂奶才活下来。活下来才能有作为,这些人目前已经成为农业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

配方肥失去了政府扶持以后,基本上自生自灭了。政府行政干预,不用考虑资金,不用研究销售话术,不用研究营销学,心理学,也不用人情往来,当补贴没了,考核指标没了,配方肥的历史就结束了。曾经在山东省网联公司主导下的170000吨年销售量的配方肥,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多年见不到了。在基层做农业服务的还是以这些老农资店为主要力量,主业还是品牌肥销售。笔者认为,配方肥的作用是倡导科学合理地施肥,然而配方肥和品牌肥在品质和效果上没有实质上的突破,这是消失的主要原因,这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

高塔复合肥为什么畅销?

最近这两年,高塔复合肥销售火爆,经销商能十几天排队等待发货。这种境况刺激了许多农资大咖建造高塔复合肥生产企业的热情,建造的高塔如雨后春笋,陆续投产释放产能。我对此也有了新的感悟,就是对商品概念的理解。经销商为什么喜欢经销高塔复合肥,难道真的是高塔复合肥比掺混肥效果好很多吗?其实这跟效果没有必然联系。

高塔复合肥能在农资店里销售,主要是高塔肥颗粒更具有商品性。顾客乐于采购,或者老板对产品介绍不费劲,买卖就能成交,这才叫好的商品。如果顾客不喜欢采购,老板推销很费劲,那么这类产品就不是好商品。高塔复合肥卖相好,没有粉末及杂质,水溶性好,小型企业是生产不出来的。大型企业的产品代表的是复杂的生产工艺,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稳定,这对农户心理上有安全感。农资店靠卖产品产生的利润来养家糊口,产品效果再好,不挣钱也不会推销。产品的畅销与否,关键是看经销商愿意不愿意卖,而经销商愿意卖是因为产品好卖有利润,因此产品畅销与否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

而配方肥多数都是掺混肥,用最简单的设备就可以生产,甚至农户自己就可以加工。在农户心理上就排斥这样的产品,不相信身边有能人能生产出来“好的”产品(甚至还有嫉妒的心理,攀比的心理在作祟)。销售这样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很难有利润。滞销或退出市场也是很正常的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市场上都是掺混肥,没有高塔复合肥,许多农资店的生存将会更加困难。那么大批的基层农资经销商就会被迫转行或者转型,能活得比较好的就只有原料供应商了。我想这不符合农业改革的初衷,让多数人返贫,让少数人致富。

没有政府支持,有靠自身发展成功的案例吗?

举两个特殊案例,一个是陵城区邵家配肥站,另一个是平原县一家掺混肥企业。邵家配肥站生产改良盐碱地的配方肥,实现了区别于经销商的差异化营销。陵城区的义渡口镇有不少盐碱地,产量低一直是农户的痛点。邵家配肥站在农业局土肥站的指导下,在配方肥中加入改盐碱成分,使盐碱地的小麦产量大幅提升。通过试验田观摩,媒体宣传,迅速打开了销路。现在主要是服务种粮大户配肥,有好几个乡镇的农户接受了盐碱地专用配方肥,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两家配肥站。

平原的这家企业,从传统的掺混肥生产,开始向功能肥,特肥方向转变。注册了专利技术,以调土功能和生根功能为突破口,也是通过试验田推广,回访,现场观摩等方式,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不少经销商加盟销售团队,现在销售量正在逐步扩大。

我所说的这两家是自身发展理念比较好的,都是附加了一种或几种功能,规避了与传统产品的恶性竞争,抓住了市场热点和痛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规避传统产品的恶性竞争。纵观很多配肥站,都是生产高含量肥料哗众取宠,通过过量施肥来稳定和提高作物产量。对于资源浪费,减肥增效的国家政策,土壤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根本无暇顾及。其实配高含量肥料不是什么难事,人人都可以模仿,并且这样的配肥站对于科学施肥理念有误导作用,无法发展壮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东北很多拌肥站也陷入生产高含量肥料的误区之中,同质化低利润竞争也是必然结果)。

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型经营主体即便是成功了,也无非是树立起来几个小生产企业而已。在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的地区,农业服务主体最终还是要经历残酷的市场竞争,才能检验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

东北三省的拌肥站发展得红红火火,原因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年东北气候反常,以前的十年九旱,这几年洪涝灾害频发。但是种植结构以玉米大豆为主没有改变。以前农户都是以高含量的复合肥作底肥,但是在雨水比较大甚至发生洪涝灾害,高塔复合肥不管是不是名牌的,后期都发生了脱肥现象,造成了大面积减产。而使用控释掺混肥的地块,效果表现截然不同。而包膜尿素是作控释掺混肥的原料之一,这使得包膜尿素一下子成了时代的宠儿。

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快手,抖音,短视频等正在被农资经营者熟知和运用。控释肥在作物生长后期不脱肥,这样的信息,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冲击着农户认知的海岸。东北三省的有广袤的耕地面积,一年就一季作物。农户一年的收益与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肥料的信息相当重视。很多的拌肥站,掺混肥企业顺势成立。在东北,所有的农资店几乎都会用快手,做短视频,直播带货,生意很好。据统计,2024年控释掺混肥的销售量几乎和高塔肥销售量持平,以后还有扩大的势头。现在有些高塔肥生产企业也开始涉足控释肥的研发与创新,除了包膜尿素的生产,包膜氮肥,包膜复合肥等新产品,让控释肥的品质有了提升,品种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农户有需求,企业生产有劲头,国家提倡的减肥增效,也得到了落实。控释掺混肥的推广,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响应了国家减肥增效的号召,利国利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尤其是大面积推广控释掺混肥完全是自发的市场行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开始是个体行为,而后是广大农户都接受,都去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个过程就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

现在东北三省及内蒙,一个县有十几家拌肥站及掺混肥生产企业,为什么生意都很好,而山东河北的配肥站反而生存艰难呢?

东北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不需要土地流转,一个普通农户的耕地面积就相当于一个山东的农场主,或者合作社托管的土地面积。一个普通的拌肥站至少也能生产几千吨上万吨配方肥,生存不是问题。一些大的代理商,携品牌优势,也建了自己的拌肥站,或者委托当地的掺混肥生产企业加工生产。现在的发展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说是头脑风暴,都在这么想都在这么干。2025年,预计控释肥的销售量还会大幅上升。除了山东河北外,估计山西内蒙也会加入到这场控释掺混肥的销售大潮中去。山西和内蒙与东北地区在种植结构,气候,耕地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对于山东河北地区,人多的地方,肯定事多,生存的竞争就会更激烈。尤其是从事农业服务的经营主体,耕地面积不增加,参与的人多了蛋糕分得就小了,利润就低了,竞争产生的矛盾也就多了。其实不单是配肥站生存压力大,经销商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农业服务领域多种经营主体同时并存将是一个常态。但是减肥增效,提质增效的工作通过市场渠道真正实现了。这对于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都是有意义的大事。

现在重回我们的论题,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怎样定义?

新质生产力涵盖的范围是很广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有自身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首先,农业是体量巨大极具重要性的国家基础产业,关系到国家稳定与长治久安;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很多;三是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数众多,估计能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以上(由于笔者个人的经历和认知的局限性,这篇文章仅从农资供应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目的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笔者认为,能让很多农户接受先进的施肥理念,能让东三省如此大面积的土地使用控释肥,那么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成功。

农业新质生产力最大的特点科技成果试验周期长,转化效率慢,一个新技术往往经过几年的摸索推广才能得到普及。但是农业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即使是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新技术符合国家倡导的减肥增效政策)被广大农户所接受,那么放到全国的耕地面积去推广,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无比巨大的。因此判断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劣,关键是看科技成果的大面积转化效率,而不仅仅是局部农田的高产数据。获得高产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超高性价比是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性价比的科技成果才是广大农户容易主动接受的关键,毕竟粮食作物不同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农户不会轻易多投入生产成本。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只培养新人或者新型经营主体,把原有的农资销售渠道全盘否定也是不对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土地流转工作,很多的老农资店经营者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农业服务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向为种粮大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包括农技指导,飞防,农技服务,甚至还有的参与到土地承包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中来。我们也可以对原有的农资供应渠道进行重大的改造,以适应土地集中经营及发展的需求。目前,多种经营主体并存,也是一个平衡的状态,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应该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核心考量的。我们怎样做,工作应该由谁来做,才能快速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减肥增效,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什么样的经营主体可以做到?这就是优秀的人,合适的人,懂科技会营销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团体或个人,在大气候大环境相对合适的时候,在考虑自身条件自身能力能胜任的时候,这些人才会成为新质生产力。政府只要把握政策方向,因势利导,就能促成新质生产力的诞生与发展。政府树立起来的新质生产力,扶上马送一程即可,无需过多的行政干涉。经过市场竞争的残酷洗礼才是检验新质生产力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新质生产力走向成熟的必然考验。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政府的扶持不能取代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施肥观念的进步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首先体现在粮食作物的产量上,再就是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这反映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实实在在进步了。

目前还有很多的农业科技成果,需要得到有效转化,这需要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个体进行实践和引领。这也是政府和媒体以及科技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国家管理体制的优势所在。

关注生物有机肥行业前沿资讯/最新热点,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作者:河北衡德肥业有限公司大区经理 徐峥嵘
编辑:崔志欣

责编: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