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淮舟 | 图文统筹:李武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冉淮舟:

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兵纪事」邮票的故事

冉淮舟

1980年秋天,我去青藏线采访,在天峻山,参观了一个团举办的集邮展览,感到非常新奇。自然,这个展览,与我国和世界上举办的那些展览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出现在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出自修路战士之手,就非同一般了。

我看到一个叫石玉柱的战士,集得最多,分门别类,有十几册;还编了一本《中国邮票简史》,抄得整整齐齐,也展出了。人们向我介绍,这个战士,入伍后一直在连队当通信员,发现来信中有很多好看的邮票,便在送信时向收信人征求。起初,谁都没有注意,后来,等他集多了,拿给大家看,竟引起一场轰动,想不到这些废弃的小小的邮票,还有这样大的魅力。于是爱好集邮的人就多起来了,连里举办了一次展览,对兄弟连队还产生了影响,以致团里也举办起展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我到石玉柱所在连队去访问他。不巧,连部里没有人。只是在猪圈那边,有个战士正在喂猪,走过去询问,说是人们都去工地了。我便和他谈起养猪的事。他说:

“部队在高原修路,供应有困难,发展副业可以改善连队生活。”

“还种菜吗?”我问。

“嗯。”他轻声回答。

我又请他领我去看菜园。有三个塑料暖棚,黄瓜长得还很旺盛。他说:

“这是一种高产菜,能长到10月底、11月初。”

从这个战士简短的谈话,从他养的猪和他种的菜,可以感到,他多么热爱连队。他带我到他住的帐篷去坐,我看到有几本关于养猪、种菜的小册子,顺手翻看,发现里边夹着几张已经用过的纪念邮票,问他:

“你也喜欢集邮吗?”

“嗯。”

“连队喜欢集邮的人不少吧?”

“越来越多。”

“石玉柱怎么样?”

“爱好吧。”

他好像对石玉柱有些什么看法。我便问他石玉柱在连队的表现,他说:

“和大家差不多。”

这时,他从窗口看到通信员回来了,便喊他过来。于是我便跟着通信员到了连部,他去把指导员找了来。我说明了来意,指导员说:

“那个喂猪、种菜的战士就是石玉柱,入伍以来,一直表现很好,开始当通信员,后来主动要求养猪、种菜,还帮厨。多次立功受奖。”

指导员说着,又领我去看了石玉柱,他很腼腆地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很喜欢这个战士。回到北京,抽空翻检一遍积存的信件,把纪念邮票都剪下来,有一百多张,想送给石玉柱。刚好他们师的文化科长来开会,我谈起这件事,他说石玉柱已经复员了,这使我感到非常遗憾。我忽然想到,石玉柱是山东临沂人,那里正修兖石线,可以利用采访的机会,顺便去看望他,也把这些邮票带去。可是文化科长告诉我,石玉柱离队前,把他的集邮册送给连队留作纪念,就放在连队图书室里,是战士们非常喜爱的读物。我听后深受感动,便把剪下的邮票交给文化科长,请他放进石玉柱留下的那些集邮册中吧。

于是,我便急切地想去一趟兖石线了,好便中到石玉柱的村庄看一看。

1984年10月18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李武斌/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