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

——很难想象这样一句话竟然出自于袁世凯之口,且摘录自他亲手编写的《劝兵歌》之中。

袁世凯在职期间要求哪怕是最初级的士兵也必须完整背诵整个篇章,文章中袁世凯除了要求自己的士兵做到最基本的尽孝、尽忠外,还必须踏实操练、善待百姓,然而他自己做出来的事却很难让人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人通常爱给袁世凯装上“开历史倒车第一人”的称号,批判他为当皇帝不择手段,偷窃了来之不易的辛亥革命成果。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为什么直到今天还会有人帮袁世凯开脱,甚至把他和曹操相比,确认“枭雄”二字无疑?

这一切还得从最开始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清末,彼时的袁世凯顶多算个会投胎的官二代。

他的亲生父亲本身是没有官职的,为人很孝顺,作为家中长子,对兄弟也很是照顾,

见弟弟袁保庆多年膝下无子,便主动把自己的儿子袁世凯过继到弟弟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除了亲情,这样做的目的或多或少还有出于对儿子的前程的考虑,毕竟袁世凯的这位叔叔本身很优秀,官至二品,除了军事才能出色,屡出奇招外,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在叔叔的影响下,袁世凯一开始也是很希望能走科举考试这条路的,但奈何时运不济,哪怕袁保庆花重金给他找名师当家教,但考试还是没过。

到了袁世凯15岁的时候,他的叔叔袁保庆便染病去世了,没人管他又正处顽劣的年龄,袁世凯便四处混迹,和混混为伍,另一个叔叔袁保恒实在看不下去就把袁世凯接到自己身边,期间袁世凯又考了一次,但依然榜上无名。

年轻气盛的袁世凯哪儿受得了这委屈,直呼:不考了!真男人就得上战场杀敌,干嘛非得在纸笔上浪费大好光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话虽这么说,早年的袁世凯还是没有选择去当兵打仗的,决心还是得抱紧叔叔大腿,靠着自己过人的能力以及父辈的庇护,初入官场的袁世凯混得也算是很滋润了。

但他那句或许是无心的气话却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作为朝廷高官的李鸿章心想:这年轻人挺有抱负,说话机灵,脑子转得快,何不招来为自己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便找上了袁世凯的叔叔,说是要赏活儿。袁保恒哪儿见过这场面,连连推辞道:我家儿子不懂事,年龄太小,难以胜任。

无奈李鸿章态度坚决,且袁世凯也有想大展宏图的意思,袁保恒也只好放手。

其实依我来看,这位叔叔并非不想袁世凯跟着李鸿章混,只不过出于长辈对家中小侄儿的爱护,生怕袁世凯就此丢了性命,毕竟是从小宠爱长大的,能留在自己身边,长久庇护,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松手,十多年过去老袁家竟然出了个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袁世凯算是朝廷新秀的话,那遇到李鸿章后的他应该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李鸿章非常喜欢这位年轻人,尤其赏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对他的态度简直就像是伯乐遇到了千里马

一开始李鸿章只是会派遣一些普通的职务给袁世凯做,直到1882年,他随李鸿章部下吴长庆一起被派往朝鲜处理政变问题,期间袁世凯牢牢挖握住了这次机会,如鱼得水,屡立战功,如果说之前的脑子灵活只是让李鸿章颇为欣赏,那在朝鲜的经历却足以令李鸿章刮目相看。

在袁世凯的生平中,李鸿章担任着“知遇”、“恩师”的角色,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两人逐渐站在了对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1年,朝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重权加身,一时间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限风光,朝廷授权他直接负责组建北洋水师,大清国全部的武装力量全都握到了他一人手里。

然而盛极必衰,1894年,一场中日甲午战争打得李鸿章措手不及,和数万中国人一样,他也没想到那个豆蔻般大小的国家竟然拥有如此猛烈的军事力量,在连绵炮火中,李鸿章多年经营的北洋水师功亏一篑。之后李鸿章又作为了中方代表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更是让他直接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当权大臣颜面尽扫,这种耻辱让李鸿章直接不干了,跟朝廷说自己要访问欧美,切身实地地去看看外面究竟已经发展到了哪种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人倒是走得轻松,而朝廷这下可犯了难:

连李鸿章都没法带出足以抵抗日本人的军队,我们还能找谁呢?要是敌军现在发起猛攻,皇帝、太后岂不是都得沦为俘虏?我天朝如此广阔,竟然一个可以带兵打仗的人才都找不到?

要知道大清可是押了身家性命在北洋水师上的,李鸿章这一走,朝廷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决心重新组织军队,连夜补足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聪明如袁世凯,自然也趁着李鸿章的位置空出来了赶紧冒头,凭着自身过人的军事才能和父辈在朝廷中的建树,以及朝鲜时期优异的战绩成功拿到了领兵的职位。

所以说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靠的就是人生中仅有的那一两次机会,抓住了,大好未来就是你的,抓不住那就只能维持现状,袁世凯显然是被时代眷顾的幸运儿,好命+才能,让他每一次都刚好抓到改命的机遇。

在外人眼里能混到这样的高度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袁世凯的野心绝不止于此,他想要的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空出来的职位,袁世凯没有丝毫犹豫,在荣禄等权臣的极力举荐下,他成功占据了恩师李鸿章的位置,在慈禧太后的点头下进入了储备干部,准备飞升管理层,直到1895年,袁世凯被派到了天津

至此开始了他的第三个阶段:步步揽权,组建专属于袁世凯的幕僚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徐世昌,这人在1918年袁世凯被迫退位后被举荐为民国大总统,爱好书画,非常有文学修养,在天津小站这段时间,徐世昌和袁世凯关系密切,一度以拜把子好兄弟互称,除了袁世凯有意拉拢,还因为袁世凯在徐世昌年轻时参加科举的路上帮了他一把,重文之人多为重情之人,这份情谊让徐世昌直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候都不愿出面反抗,只愿远离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