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走出了面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常言道:干大事,用人是第一要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用人的标准要改一改、动一动,于是提出了“四化”的要求。

所谓的“干部四化”就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出是针对当时干部年龄普遍偏高和老化,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的民革中央干部培训班,中央常委的年龄普遍都在80岁以上。且大多数身体欠佳,开会达不到法定人数,影响运作。因此,干部“四化”势在必行,有的地方率先施行了这一改革措施,比如四川地区的蒋民宽。

1930年,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时代,蒋民宽生在江南水乡吴县。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江南地区算是为数不多的“宁静之地”了,受到战乱的波及较小,且处于接触世界的最前沿。幼年的蒋民宽,家境还算不错,读了几天新式小学,有了阅读世界的能力。

同时,见证了战乱对人民的摧残后,蒋民宽也想着未来能有一番功绩。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支持下的还乡团令人发指的恶行,便对中共心生好感。只是由于年幼,不能立即展开自己的政治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蒋民宽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同时,效仿实业领袖张謇家族,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可就是在读书期间,国家的政权发生了更迭,腐败的国民党逃到东南小岛,十里洋场的上海被中共解放。三年的光阴转眼即逝,蒋民宽也走出了学校的大门,踏入了社会。

作为工业人才,蒋民宽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401厂,当一名技术员。

建国初期,东北是工业基地,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东北地区,一方面是为了生产,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一线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的文弱书生,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关外,蒋民宽展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蒋民宽专注于工业技术,还被推荐到抚顺的俄语训练班学习俄语。很显然,这是为了将他送到苏联深造而做准备。

果不其然,1952年,蒋民宽来到苏联,在一家颇具盛名的铝材加工厂实习,见识到了发达国家的卓越的生产能力。

五十年代中叶,蒋民宽回到国内,凭借海归身份,在国营101厂工作,任生产车间副主任。

被组织信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蒋民宽也知道自己必须要干出点成绩,才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于是他利用所学知识,引进苏联的生产线,还制定了若干生产条例,让工厂变得井井有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殊历史时期,蒋民宽因工人身份,受到的冲击较小。并且他还抓紧生产,安抚工人,得到了工友们的爱戴。

改革开放后,蒋民宽也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时代的风口,被他赶上了。干部“四化”的要求,他都满足,经过组织部门的考核后,蒋民宽于1982年,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工厂,转而前往四川任副省长。

三年之后,这位年轻的副省级干部升任为四川省省长。当上了地方的主政官,蒋民宽很快着手落实中央的经济政策。

农业上,他积极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工业上,蒋民宽是行家里手,他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吸引了日本、韩国等企业来成都办厂。可以说,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四川人民就业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蒋民宽被调回北京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60岁的蒋民宽开始担任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继续奋斗。

一代人成长,终有一代人老去。新世纪初,蒋民宽也苍老了许多,2004年4月后便退休在家。2012年6月6日,蒋民宽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