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5日,中国政研会发布了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其中,津南区双桥河镇报送的思政案例《“板凳课堂”:打造“泥土味”的农村思政阵地》在市委宣传部、市政研会的大力指导支持下,从众多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不仅展现了津南区思政工作的成果,更为全国基层思政工作提供了借鉴。

据了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提炼基层工作经验,宣传推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取得的优秀成果,经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政研会秘书处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评选工作。各省(区、市)和全国性行业(系统)政研会积极参与,推荐报送了一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经认真评选,最终确定《“板凳课堂”:打造“泥土味”的农村思政阵地》等100个案例为中国政研会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新 闻 链 接

关于西官房村的“板凳课堂”

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注重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精心打造“板凳课堂”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设立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用一方方“小板凳”去“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唤醒一个灵魂”。他们举办“院子里的党课”“老中青共话党史”“二十大精神润心田 文明实践谱新篇”“助力乡村振兴 共话绿色发展”等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泥土化、带露珠、有生气”的教育讲演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精神,让思想政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润群众心田,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力量。

主要做法及成效

建强一个阵地,解决思想政治在哪“讲”的问题

西官房村积极探索更“接地气”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打造“板凳课堂”阵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板凳课堂”是抢占群众闲时在街头巷尾聊天的阵地,在村庄街道旁、村民家门口设立的思想政治小课堂,不设主席台、不在会议室,变以往的将党员群众“喊过来”为大家主动“聚一起”,村民群众拿起小板凳、小马扎,随时随地坐在一起学理论、话心得。“板凳课堂”选择契合农村农民关切的话题,结合本土特色化思想政治工作元素,用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乡土语言讲好“大道理”,坚持引领思想、培育文明、弘扬文化、服务群众,一经推出,深受西官房村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使广大村民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洗礼。

丰富六种形式,解决思想政治怎么“讲”的问题

西官房村“板凳课堂”阵地通过融合“讲、教、演、观、谈、做”六种形式,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渠道,放大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传播力。讲,即讲故事。通过课堂宣讲、村内大喇叭广播等讲思想、讲党的创新理论、讲形势政策,拉近群众距离,统一思想认识;教,即教理论。邀请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等讲党课,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演,即演节目。通过组织村民开展诗词朗诵、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观,即观电影。组织村民群众观看红色电影、纪录片、场景剧、成就展等,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力;谈,即谈体会。发动村内党员和群众谈感受、谈变化、谈自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完善乡村社会自律规范,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凝聚强大正能量;做,即做实事。督导党员干部发挥模范表率,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板凳课堂”了解群众需求,征集群众心愿,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截至目前,西官房村“板凳课堂”围绕党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举办“唱响共产党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百姓故事汇”“强国复兴有我”等系列深受欢迎的主题活动200余场,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建强六支队伍,解决思想政治谁来“讲”的问题

西官房村“板凳课堂”阵地吸纳六支志愿小队,时刻准备出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走到村民身边,带回期盼、带回问题反馈民生诉求。“新乡贤”服务队,组织村里老党员、退休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开堂授课,其中谢贵元为主讲人开展的党史红色革命故事、理论热点学习宣讲活动,因其浓浓乡土气得到村民一致好评;“小先生”服务队,引导中小学生“小手拉大手”,把学校思政课内容带到街头巷尾,“老中青共话党史”活动中,少年儿童带来的文艺演出、绘画作品,为思想政治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名家”坐堂服务队,引导村内创业有成者、手工艺者等讲授新论点、新思想,教授书法绘画、种养殖技术、手工技艺,带领群众在思想上脱贫又致富;“外教”支招服务队,邀请市、区、高校专家学者到村内开展思想政治专题讲座……另有“婆婆嘴”服务队、帮个忙服务队,及时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扶贫助困、反馈问题隐患。

深化一个点单,解决思想政治“讲”什么的问题

西官房村“板凳课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制度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组织保证,又有阵地依托,畅通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为使“板凳课堂”内容更“入乡随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群众征集需求,不断强化“量体裁衣”,按“需”拟定活动计划、课堂内容,并向文明实践所申报,经批准后由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板凳课堂”阵地“派单”,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活动指定专人筹备、专业人士接单,并搜集村内相关实际事例进行通俗化改进,重要活动由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把关报区级文明实践中心审核,文明实践所全程督导筹备,确保活动方向正确、主题鲜明、导向积极、效果良好。“板凳课堂”开展以来,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红色基因在村街里巷传承,红色精神在金色麦田流淌,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村民群众的拼搏热情持续高涨,收获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实际成效。

经验与启示

板凳课堂“沉下去”,思政课堂“活起来”

“板凳课堂”充分发挥滋润心田、凝聚人心的作用,让思想政治课堂真正在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中“受欢迎”,以更灵活的时间、更就近的地点和更习惯的方式,把党的理论知识送到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的身边,采取“理论+文艺”“宣讲+交流”等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将党的思想“传”到群众的眼前、耳内,“送”到群众的心里、脑里,让思想政治课堂在“大受欢迎”中,充分发挥出“聚人气”“鼓士气”的作用,把“板凳课堂”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思政课堂”。

党的声音“传下去”,理想信念“树起来”

“板凳课堂”阵地打破传统、固定的课堂形式,强调“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头就唱什么歌,将朗诵歌咏、文艺演唱、红色观影等N种特色方式融入其中,既深入宣讲党的理论和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又生动阐释当地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的火热实践。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闲暇时间从室内走出来,或自己搬着板凳、或坐着增设的石凳、长凳参加活动,以政治引领自治、综治、法治、德治、智治,打牢实施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

专家学者“送下去”,工作队伍“强起来”

“板凳课堂”阵地积极整合老党员干部、青年先锋、少年儿童、农村乡贤、志愿群众等力量,邀请党校教师、专家学者深入一线,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设思政课堂,通过讲“大白话”“农家话”,让思想政治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从政策理论到学术技艺,从田间地头到街道家门,从理论宣讲到文艺演出,以更多“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引起群众的思想共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红色根基“扎下去”,广大民心“聚起来”

群众在哪儿,“板凳课堂”就搬到哪儿,通过设立“点”、连成“线”从而带动“面”,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文化广场、农家院子、田间地头,板凳一放就开讲,流动的阵地将单向灌输变为互动交流,以“小课堂”解析“大道理”,用“小板凳”凝聚“大能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活动能力,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板凳课堂”充分发挥自身贴近群众的优势,用“实”的内容、“活”的方式、“鲜”的语言,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让党的惠民政策深入民心,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温度,坚定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融媒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