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合理用药
“三伏贴”来源于明朝古方“天灸”,主要以白芥子为核心,加上干姜和一些温通的药物,组成一个外用的剂型。这个剂型在原始使用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哮喘患者,灸完会在穴位上发泡留痕,通过持续刺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在各医院都把它改良了。每个医院有不同的配方,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辨证使用。例如孩子、老年人和成年人、哮喘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药物组方上略微不同。
三伏贴是目前普及最广的“夏治”方法之一,它是将中草药熬成膏药、油膏或将药物赋形做成药饼,贴敷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成分渗透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三伏贴原理
三伏贴,是依据中医“冬病夏治”理念,在夏日三伏天内用药物调节,从而对在冬天发作的疾病起到治疗及预防的作用。“冬病"一般是指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特点是感受寒凉容易加重,遇温暖容易减轻。
三伏贴治什么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妇产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怕冷、产后风等虚寒症;
“痹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患者;
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多汗、夜尿多、慢性腹泻等气虚、阳虚症。
这些疾病须由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诊断出确实属于中医“阳虚体质”的“寒”性特征,才能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
如一名患者虽然得了慢性支气管炎,但表现为黄痰、咽痛、便秘等“热”象,体质属于“热性体质”,就不能称之为“冬病”,也不宜“夏治”。
贴敷时间
今年共有4个伏,时间是7月15日至8月23日,三伏贴无需都挤在“三伏”第一天,只要每次贴敷间隔十天即可。
“冬病夏治”为何“没效果”?
因为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本来症状就不明显。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出来。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就立即放弃治疗,这反而会使得疾病迁延难愈。
此外,如果大家只是为了养生防病,本身未罹患慢性病的,也不推荐大家盲目“夏治”。
因为,对于健康人群,日常通过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多吃温性食物,进行“薄汗”运动等非药物方法也可以达到散寒养阳的目的。
禁用人群
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等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咳吐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慎用人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患者;
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2岁以下婴幼儿。
注意事项
贴药约3~4小时后或自觉皮肤烧灼感自行取下。
贴药当天忌冷水洗澡,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贴药后出现皮肤红晕属正常现象;起泡者,小者可令自行吸收,大者,请医生采用无菌针具刺破,保护创面,禁忌抓挠,避免感染。
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灸,也是“冬病夏治”的代表性方法,使用前请先咨询专业医生,辨证论治。
三伏灸常用穴位和作用介绍
1、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膝盖骨下三寸、胫骨外线旁开一指的位置,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
2、神阙穴
在腹部,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功效,对腹痛、久泻、虚脱、水肿等病症有防治作用。
3、关元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四指,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对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疾病有防治作用。
4、气海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对腹痛、泄泻、遗尿、遗精、阳痿、闭经、痛经等病症有比较好的防治作用。
查看书籍详情【广告】
点赞·在看·基层医疗资讯抢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