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计划”中,哈马斯重提1967年边界,为何这对以色列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一提议背后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是什么,使得以色列难以接受?

哈马斯,一个与以色列有着深仇大恨的名字,却在近期抛出了一项令世界瞩目的提议—“沙龙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是哈马斯愿意接受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建立巴勒斯坦国。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毕竟长期以来,哈马斯以强硬著称,其反以立场根深蒂固,为何会做出如此巨大的转变?而以色列为何又将此视为“难以承受之重”?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哈马斯的历史和立场。哈马斯成立于1980年代,其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反抗以色列的占领,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的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等巴勒斯坦领土,自然成为了他们斗争的焦点。长期以来,哈马斯将这些地区视为巴勒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

然而,近年来哈马斯的态度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2024年4月24日,哈马斯高级官员哈利勒·哈亚公开表示,如果以色列接受两国方案,哈马斯将停止敌对行动。这一表态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解读为哈马斯在寻求与以色列和解的信号。

事实上,两国方案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它早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途径。这项方案主张在1967年边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多年来,联合国、欧盟、美国等国际力量一直在推动两国方案的实施,但由于以色列方面的阻挠,这一方案始终未能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哈马斯此次的表态,无疑给以色列政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直以来,以色列政府以哈马斯的强硬立场为借口,拒绝与之进行实质性谈判。如今,哈马斯释放出愿意接受两国方案的信号,无疑是将球踢到了以色列的脚下,迫使其在国际社会面前做出选择。

1967年边界,这看似简单的地理划分,背后却承载着巴以双方沉重的历史与现实。要理解哈马斯为何坚持这一边界,以及以色列为何难以接受,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回到那场改变了中东格局的联合国决议。

1947年,饱经战火摧残的巴勒斯坦被联合国摆上了谈判桌。当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根据该决议,以色列将获得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巴勒斯坦人则获得1.115万平方公里。然而,这份看似“公平”的方案却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建国。消息一出,阿拉伯世界群情激愤,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即爆发。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原定划归巴勒斯坦的大片土地,其控制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07万平方公里,而巴勒斯坦人则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这场仅仅持续了六天的战争中,以色列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一举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巴勒斯坦领土。至此,以色列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已经远远超出了1947年联合国决议的范围。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于1967年11月通过了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战争中占领的土地,并强调“任何国家取得的领土都不能作为战争的结果”。这一决议确立了1967年边界作为解决巴以冲突的法律基础,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1967年边界被国际社会视为解决巴以冲突的法理基础,但对以色列来说,接受这一边界却并非易事。自1967年战争胜利以来,以色列国内就如何处理被占领土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在以色列政府内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意见。一派是以时任国防部长摩西·达扬为代表的务实派,他们主张将被占领土作为与阿拉伯国家谈判的筹码,以换取以色列的安全和承认。而另一派则以时任农业部长阿里埃勒·沙龙为首,他们主张将被占领土纳入以色列版图,并通过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最终,主张强硬路线的沙龙派占据了上风。1967年战争结束仅仅几周后,以色列就开始在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建立犹太人定居点,迈出了改变被占领土现状的第一步。

1968年,时任劳动部部长伊加尔·阿隆提出了著名的“阿隆计划”。该计划建议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谷和东耶路撒冷周边的战略要地,并在这些地区大规模建设犹太人定居点,以形成对约旦河西岸的实际控制。

而沙龙则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计划。他主张将巴勒斯坦人从被占领土上驱逐出去,并在那里建立更多的犹太人定居点,用这些定居点将东耶路撒冷团团包围,彻底切断巴勒斯坦人与其历史和宗教中心的联系。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以色列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持续推进定居点建设。这些定居点如同一个个楔子,深深地扎入了被占领土的心脏,将巴勒斯坦人分割包围,蚕食着本就有限的土地和资源。以色列对1967年边界的反对,不仅体现在口头上,更体现在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这些定居点,成为横亘在巴以和平之路上的最大障碍,也将“沙龙计划”变成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压在每一届以色列政府的肩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马斯对“沙龙计划”的认可,在国际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一直以来,国际社会都将两国方案视为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途径,而哈马斯此前强硬的立场被视为谈判的最大障碍之一。如今,随着哈马斯态度的转变,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自然转向了以色列。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巴以问题上都能够得到美国的坚定支持。然而,即使是这位亲密盟友,在定居点问题上也与以色列存在分歧。美国政府虽然从未公开反对两国方案,但也从未明确表示支持以色列吞并被占领土。早在1980年,联合国安理会就通过了第465号决议,认定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定居点“违反国际法”,而美国在该决议上投下了赞成票。

哈马斯此次的表态,无疑给了国际社会向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的机会。欧盟、俄罗斯等国家纷纷表态,呼吁以色列抓住机会,重启与巴勒斯坦的和谈。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以色列政府陷入两难境地。

以色列国内的右翼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将约旦河西岸视为犹太人历史上的“应许之地”,绝不可能轻易放弃。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已经建立了230个定居点,超过60万犹太人在此定居,这些定居点已经成为以色列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要落实1967年边界,就意味着这些定居点都将被拆除,这对于以色列社会来说将是难以承受的冲击。

以色列也面临着现实的安全和战略考量。以色列政府一直将约旦河西岸视为抵御来自东部阿拉伯国家进攻的战略缓冲地带,如果放弃这片土地,以色列将直接暴露在潜在的军事威胁之下。此外,以色列政府还担心,如果拆除定居点,巴勒斯坦人将能够聚集成更强大的力量,对以色列构成更大的威胁。

在国际压力和国内阻力之间,以色列政府左右为难。接受“沙龙计划”,意味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放弃长期坚持的立场;而拒绝“沙龙计划”,则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国际压力,甚至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孤立。如何抉择,成为摆在以色列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