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我说,我的母亲是后妈我还可能相信,说我爸是后爸,那真的是打死我也不会相信的!”,这是朱月邦的二儿子朱邵华在《我的父亲不是生父》中的一句话。
可他的哥哥姓顾,他却姓朱,这让他疑惑不已,于是找到母亲,想要问清楚事实真相,结果,他被铁青着脸的母亲痛骂了一顿:“你的良心让狗吃了?你爸爸对你这么好,你居然相信这种话?”。
母亲的怒斥,并未打消朱邵华的疑虑,某次翻箱倒柜的时候,他无意间发现翻到一本破旧的日记本,当时的他,还是小孩子,认识的字不多,但连蒙带猜还是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得知真相的朱邵华,拿了日记本去找母亲讨说法,结果再次惹恼了母亲,气的母亲泪流满面,但却一狠心,将日记本扔进了火炉……
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朱邵华的母亲不肯告诉儿子真相?既然不是亲儿子,为何继父朱月邦,又会如此疼爱朱邵华呢?事情还要从1959年说起。
朱邵华的母亲名叫朱玲妹,是个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残疾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行走困难了。
他的生父名叫顾伟祖,同样是残疾人,是“佝偻症患者”,好在一点,顾伟祖虽然残疾,但却有文化有学历,工作能力出众,在福建南平煤矿工作的他,工资很高,一家人生活的很不错。
然而,夫妻二人都是残疾人,生活中还是有诸多不便,比如,挑水、劈柴这些事情,他们就干不来。
1959年,南平煤矿来了一位年轻人,此人便是朱邵华后来的继父朱月邦,当时的他,才21岁。
朱月邦也是个苦命人,还没断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将他扔给年迈的爷爷便改嫁了,从此对他不闻不问,是爷爷四处讨奶水,将他拉扯长大。
爷爷去世后,朱月邦便过起了四处流浪的日子,虽然命运对他诸多不公,但并未让他丧失善良本性,依旧古道热肠。
朱月邦与顾伟祖,是在牌桌上认识的,顾伟祖虽然残疾,但十分讲义气,很快,两个秉性相同的人便成了好朋友,给顾伟祖家挑水劈柴,是常有之事,顾伟祖两口子,也真心把朱月邦当作兄弟看待,相处得其乐融融。
时间来到1967年,顾伟祖病情加重,最终撒手人寰,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时代,临终之前,放心不下妻儿的顾伟祖,将他们托付给了好兄弟朱月邦,朱月邦含泪答应。
很快,局势愈演愈烈,那些疯狂的人,甚至在朱玲妹家的房子后面埋了炸药,没办法,为了确保嫂子和侄儿的安全,朱月邦带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她的娘家。
为此,朱月邦没少让朱玲妹的母亲数落,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朱玲妹,刚刚生下朱邵华还在月子里。
不明就里的朱母,把朱月邦狠狠地数落了一顿,还质问他出了事儿怎么交代!
很快,朱月邦就给了朱母交代,那就是娶身患残疾的朱玲妹为妻,给他的两个孩子当后爸。
对于朱月邦的这个决定,很多人都表示反对,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娶朋友妻在礼法上,总是让人有些难接受;第二,就是朱玲妹是个残疾人,还有两个拖油瓶,而朱月邦仪表堂堂,是个难得的好后生,娶这样一个女人亏了。
但对这些风言风语,朱月邦并未理会,依旧坚定地将这位失去丈夫的残疾女人娶回了家,婚后,为了不让好兄弟顾伟祖留下的两个孩子受委屈,他和朱玲妹没有再要孩子,而是让高祖伟的二儿子,也就是朱邵华跟了自己的姓。
虽是继父,但朱月邦对朱邵华兄弟二人,却是好的没话说,对孩子们,几乎是百依百顺。
他们兄弟两个,只要看上什么,朱月邦二话不说就会掏腰包买下,每天下班,总会给孩子们一点儿小惊喜,或是一两块排骨,或是一点粉蒸肉,亦或是一点儿鸡肉、鸭肉,再或者,就是朱月邦煤矿中餐中省下的一点儿好吃食。
小孩子哪里能抵挡美食的诱惑?每次,朱邵华都会虚情假意的把好吃的夹到朱月邦碗中,而宠爱孩子的朱月邦,只虚虚的咬一口,便还给朱邵华。
每次看到这一幕,朱玲妹总会对朱月邦说:“你别什么好吃的都给他吃,谁知道他长大后,有没有良心?”。
而朱月邦总是笑呵呵的答道:“以后的事情,谁知道?”。
那个年代,娱乐匮乏,闲暇的时候,朱邵华总是喜欢翻箱倒柜,寻找新奇玩意,一次,他就发现了一个镶在玻璃镜框内的照片。
因为这张照片很大,框子很好看,他就拿出去玩儿了,结果邻居阿姨看到后,就告诉他,相片上的,是他的亲爸,而朱月邦,是他的后爸。
当时的朱邵华根本不信,因为在他眼里,朱月邦对他们兄弟两个,实在是太好了,直到看到生父的日记,才确定这就是事实。
得知事情的朱邵华,确实对继父朱月邦产生了一定的隔阂,但朱月邦,依旧像往常一样,对他疼爱不已,慢慢地,这层隔膜也就消失了。
若是这样发展下去,可以预见,长大后的朱邵华和哥哥,一定会好好孝敬这位继父,可惜的是,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厄运接二连三的降临到这个家庭。
先是朱玲妹病情加重,从此瘫痪在床,更不幸的是,家里的两个儿子,也遗传了母亲的病,从此病恹恹。
如此一来,朱月邦压力更大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家里的妻儿,他在煤矿辛苦挣来的钱,要么拿来看病,要么就是给妻儿买了补品,什么蜂王浆、人参,家里从来没少过。
至于平时的饭食,肉蛋奶是母子三人的标配,而朱月邦,基本就是馒头配咸菜。
为了让妻儿生活得更好一些,朱月邦是想尽办法“开源”,煤矿本来就是高强度的工作,可工作之余,他还不辞劳苦,在河滩开地种菜,在门口搭窝棚养鸡养鸭,甚至为了能让妻儿吃上口肉,跟着别人翻山越岭去乡下,拿着节省下来的布票、粮票去乡下换……
自己再苦再累,朱月邦都没二话,可令他忧虑的是,两个儿子的前途,大儿子顾中华高中毕业后,因为身体的缘故,屡屡碰壁,这成为朱月邦心中的一根刺。
没多久,朱邵华也高中毕业,同样没找到工作,这让朱月邦更加苦闷,甚至有些精神恍惚。
1986年,在送材料的路上,朱月邦出车祸了,与一辆装满砂石料的卡车相撞,幸运的是,他只是失去了一条腿,并无性命之忧。
看着手术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朱月邦,朱玲妹母子三人是泪流满面。
很快,朱月邦便重新振作了起来,因为朱玲妹的病越来越重,已经不能操持家务,只有一条腿,拄着拐杖的朱月邦,又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围着母子三人转,轮流照顾母子三人去上厕所、洗澡、吃饭……
因为太过忙碌,朱月邦几乎没了社交,唯一的放风机会,可能就是出门买菜。
看着继父过得如此艰辛,作为儿子的朱邵华是心痛不已,病情相对轻一些的他,总想着帮父亲分担一些,2002年,他开始在网上写作,先后发表《我的父亲不是生父》、《只想做个好人》等作品,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他的父亲朱月邦,为更多人熟知,2009年,朱月邦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从1967年友人离世到2009年,整整42年,娶了朋友妻的朱月邦,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世人,成名之后,无数爱心人士,开始关注他的家庭,并且给了他们很多关照,这让朱月邦欣慰不已。
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最担心是,自己若是有一天离开了人世,自己的妻儿怎么生活,见有如此多的爱心人士愿意帮助自己的家人,他就放心了。
可惜的是,受了一辈子罪的朱月邦,并未走在妻儿前头,2013年,他的小儿子朱邵华,先一步因病离世,2016年,他的大儿子顾中华,也离开了人世。
接连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命运对他,实在不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