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

“圈粉”海内外

专题

编者按

2003年秋,起点中文网成功创立“VIP付费阅读”模式,网络文学触底反弹,走出低谷,呈现一路上扬趋势。在经历了从“满屏玄幻”到倡导现实题材的创作转向过程后,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生力军,逐渐开启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对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录

(点击标题可直达原文)

网络文学三十年成就新质华章

禹建湘

自1991年全球第一个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算起,汉语网络文学已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中国网络文学三十余年成就非凡,不但使自身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成为当代中国人喜爱的精神食粮。网文出海更是彰显了文化自信,传播了中国声音,网络文学正在创造一个“中国时代”。

新的审美范式吸引当代读者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充分利用“人设”“金手指”“造梗”和“脑洞”来设置情节,营造故事。其中,仙侠、都市、历史、现实、玄幻、轻小说、游戏、科幻等类型小说更具人气。网络文学沟通当代读者群,以多种方式融入当代读者的审美生活,在澎湃新闻与阅文集团联合发布的《2023网络文学十大关键词》中,“考研”“种田”“非遗”“短剧”“坐忘道”“无CP”“全员上桌”“智商在线”“AI金手指”“霸总全球化”等词上榜。那些霸占各文学网站榜首的“头部”作品,往往拥有宏大的世界设定,人物在各种“平行世界”中穿梭而命运跌宕起伏,比如《道诡异仙》(狐尾的笔)、《灵境行者》(卖报小郎君)、《宿命之环》(爱潜水的乌贼)等。快节奏、轻松、“有梗有脑洞”的“小白文”,天然适合碎片化阅读,众多读者因其消遣性、陪伴性和高黏性而追更不止。比如,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和爱潜水的乌贼的《长夜余火》就是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脑洞文”。网络文学大多讲述的是普通人不断成长的历程,从传统文学的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了“生活流”叙事。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文学作者更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现实、科幻等多元题材中,“国潮”写作形成年度风尚。《粤食记》的寻味寻根、《唐人的餐桌》着眼传统美食、《洞庭茶师》的茶文化、《我本无意成仙》的非遗元素等,古老的中国元素焕发时尚气息,作品往往“一书封神”,迅速“出圈”。

以人民性的艺术品格打造文艺精品

网络文学经过三十余年的洗涤和锤炼,创作出了诸多文艺精品。这些网络文学作品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极致的阅读愉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时代和社会的探索与思考。网络文学从玄幻穿越向现实观照的转向正是网络文学人民性崛起的表征。近年来,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增速超20%,2023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读者“00后”占比过半,现实题材成为阅文女频五年复合增长率TOP1品类。阅文集团主办的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总计收获作品38092部,同比增长26%。当前,“现实+”题材成为网络写手竞相进入的场域。网络写手以独特的想象力拓宽现实题材领域,重新定义现实题材文学。如扫3帝的《只手摘星斗》描写了卫星导航这个既富有时代性又不乏神秘性的题材;眉师娘的《茫茫白昼漫游》刻画了盲人按摩师这个小人物的生存理想和命运浮沉;慢三的《狐之光》以二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写出了女性命运的辗转与韧性;流浪的军刀的《逆火救援》聚焦民间救援力量,柠檬羽嫣的《柳叶刀与野玫瑰》讲述了神经外科铁娘子的故事;何常在的《向上》描写了三个年轻人在家乡奋斗的故事。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以丰富的文化形态刻画出大众的日常生活图景,体现出对大众深层次精神需求的关注和对时代表征的洞察,充满人文关怀。网络写手以“嘴替”的方式把大众的日常生活表达出来,通过阅读与自身经历相似但又经作者想象补充的生活图景,读者的关注得到了反馈,与作品产生共鸣。优秀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佳作,描摹了当代中国的全息画像,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理念。

产业链运营激发强劲生产力

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大众文化和泛娱乐产业最重要的供给侧。网络文学联动影视、动漫、游戏、文旅等下游产业,共同构成全产业链体系,成为IP市场的重要资源库。以影视行业为例,当前荧屏走红的影视剧大多来自网络作品的改编。在网络文学IP影视化中,起点、晋江、中文在线、17k等老牌文学网站持续发力,豆瓣阅读、知乎、番茄小说、七猫等后起之秀崭露头角,网络文学改编剧连续五年占据影视剧播放榜的半壁江山。网络文学产业链价值持续放大,粉丝基础、优质内容和易开发性催生出IP改编业态,IP转化不断迭代升级,从内容的生产运营、用户与市场的需求以及IP衍生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了新态势。近几年,继《庆余年》《开端》等网文改编的影视剧成为爆款后,越来越多的网文被改编为剧集。以《斗破苍穹》《斗罗大陆》为代表的网文改编电影更是成为网站热度贡献主力。在微短剧红火的当今,网络文学的重生、逆袭、穿越等题材为微短剧提供了重要的改编资源,微短剧则成为释放“中腰部”网文IP价值的风口。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拥有大量“中腰部”网文IP的平台在微短剧的新风口中有望实现平台价值的跨越式增长。

网文出海确证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是中国文化和软实力提升的确证,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赞誉。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最早可以回溯到1998年,宝剑锋、玄雨等人的网络小说以繁体中文版向东南亚华语读者传播。网络文学出海总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中文发表出版阶段、翻译出版传播阶段、翻译在线传播阶段、IP开发阶段、建立海外生态阶段。2001年后,网络文学平台,如幻剑书盟、起点中文网、盛大文学等相继成立,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以销售内容版权、翻译实体出版物的形式在东南亚、东亚等亚洲主要文化圈传播。2012年起,Wuxiaworld、Gravity Tale等国际网络文学平台和Munpia、Narou、Rulat、Pratilipi等亚洲网络文学平台陆续创立,中国网络文学通过翻译、版权合作等方式,将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持续推广到海外文学平台,受到亚洲乃至全球市场的关注。2016年起,IP全版权开发成为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手段,该模式以单一版权贸易为主,改编后授权为辅,出售、改编和翻译的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新文娱形态作品数量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覆盖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如今,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进入生态出海的重要阶段,网络文学出海不再局限于网络文学单一版权贸易,更聚焦于阅读、创作一体化平台和多样化视听平台的搭建,推出国际化数字阅读应用。各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的力度,在多地成立跨国公司,投资网络文学平台,与文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网络文学出海主要以实体书出版、翻译在线传播、IP转化传播、建立本土生态、投资海外市场五种方式进行。在实体书出版层面,亚洲出版规模超6000部,东南亚地区发行量最高达3万多册。在翻译层面,亚洲翻译作品数量超9000部,起点国际、推文科技、点众科技、畅读科技等企业平台,通过AI机翻、人工翻译、本土精翻等方式已实现在线翻译传播。IP改编是出海的重头戏,《修真聊天群》《元尊》等数百部改编动漫上线亚洲平台,《庆余年》《雪中悍刀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改编影视剧在东南亚地区收视率居高不下。当前,网文、游戏、影视已成为“文化出海”的三驾马车。

(作者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网络文学新传统

与网络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周志强

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道路。目前,网络文学研究仍面临一些困难。比如,研究对象浩如烟海的蔓生状态;网络文学作品不仅良莠不齐、劣多优少,且文本叙事包裹层层欲望幻象,其对现实的反映是折射的、隐喻的、寓言的和隐晦的。这就使得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产生诸多偏见: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因其海量文献无法形成自身的合理体系;网络文学是附庸的文学,不具备文学性质;网络文学围绕社会不良趣味展开,带动文化的不良发展;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都是边缘化的人;等等。究其根源,乃是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缺乏对自身历史体系的总结。网络文学研究应当去芜存菁,辩证发展,凸显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特属性、学术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引领。简言之,一个学科只有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史料汇总、史实辨析,“创生”出此学科不可取代的学术研究路径与品格,才能实现学科化的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走过了三十年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学术研究集群。反思和认识这三十年的文学新传统,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网络文学的三十年,无论是作品规模、社会影响、指涉现实,还是历史的广度和艺术价值的精度,都是堪与此前的文学传统相比肩的。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每年生产小说超300万部,如果有1%是“好作品”,也会有3万部,数量远超传统纸介印刷小说;原发在“弄堂网”上的《繁花》荣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或将让“网络文学垃圾论”不攻自破;笼统地称网络文学为“垃圾”,要么是对行业缺乏了解,要么是出自媒介偏见,由此形成的批评立场势必对网络文学造成伤害。

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正处在更新迭代之际。一方面,网络文学正在形成自己的传统,塑造出不同时段的阅读习惯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如同社会意识的晴雨表,以不同的故事类型、情感模式和想象方式,表现出与此前传统文学的差异和新变。从故事架构的方式来看,可以简略地把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成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以文学方式写故事,文学爱好者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作品,出现了一批生动活泼、形式创新的网络写手。在这一时段,网络成为团结民间性文学写作的媒介,如橄榄树、榕树下等网站,乃是分布在体制外、充满写作兴趣的文学青年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写语言”成为核心特点。一代网络写作新人成为网络语言生产的主要力量,经典语言和网络语言在这一时段开始分野。第二个时段,网络文学采取新的分账制度,改变了以文学写故事的状态,进入以故事写文学的时期,“网络文化共同体”逐渐成型,网络文学开始进入自生、自为和自在时期。这时,网络文学不再是传统文学的媒介变体,轻小说、动漫、游戏等新文化形式携带新生代读者的欲望,激活了穿越、逆袭、玄幻等故事架构模型,众多作者形成网络文学的“写作意识”。新一代“写手”大展身手、驰骋故事构造力,网络文学遵循游戏现实主义逻辑,创造各种类型化故事成为这一时期网络文学自我成型的关键,“写语言”被“写类型”取代。第三个时段,如何想象性地创造出自成系统的“现实世界”,成为网络文学写作的关键。无论是魔法系、玄幻系、仙侠流还是克苏鲁等,“写类型”逐渐被“写体系”取代,写作者们纷纷在不同的小说中“创立”自己的“知识规则、任务模式、人物形态和故事构型”,形成了一轮中国网络文学想象界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尝试突破“故事架构类型”,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写实性作品,将历史、现实融入网络文学的类型之中,形成新的叙事动力,如《长乐里》《我们生活在南京》等就是网络写作与写实写作结合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故事架构式写作尝试寓言性地展现普通人生命境遇中的矛盾、困顿、挣扎和拼搏,如《将夜》《夜的命名术》《诡秘之主》《我的治愈系游戏》等,故事架构与寓言现实相结合,网络文学携带自身特性创造出另一种现实。

网络文学的三十年是不断增进数字文学与中国社会现实之关联的三十年。一方面,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文体形态和叙事模式;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总体性寓言”,言说现实生活中潜藏的生命意志和文化逻辑。鉴于此,反思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传统,不仅是探索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道路,更是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有效表达现实经验的多元路径和方法。

(作者系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创新团队“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特聘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

开显“世界性”面向

李玮

2021年,欧阳友权发表《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一文, 提出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起点。欧阳友权在文中说,“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并不是为了拉长网络文学的历程,而是为了强调网络文学发生的“技术基础”,即互联网的广泛推广,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信息共享和多点互动的技术模式,创生了“人人皆可创作”和“时时都能评说”的新型文学制度,由此带来“新文学”的产生。“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定位以“媒介技术”的革新作为关键,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建立在媒介转换的基础之上,并由此带来文学制度的变革以及文学生产机制、面貌和种种特征的变化。欧阳友权不再把网络文学视作纸媒或是文字系统内部通俗文学发展的延伸,也不仅从商业视角出发将网络文学等同于特定时代的通俗文学和娱乐文化,而是更重视互联网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并将文学的变革纳入其中,从互联网技术时代的新文学来定位“网络文学”。

此种技术革命和由此带来的变化并非发生在某个国别内部,而是一个世界性、人类性“事件”。将网络文学纳入这场打破历史连续性的“事件”,是将网络文学定位于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整个人类文明转换的基础上。改变既有的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代之以“网络基因、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的互联网文化特征。正像技术革命是从北美被引进到中国,网络文学也发源于北美,并渐次影响到中国。从1991年北美的第一份华人电子杂志,到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后,BBS、论坛以及网站文学频道的出现,再到“榕树下”等原创文学网站的建立,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过程,正是技术革命在文化领域的影响渐次深入的过程。将世界性的技术革命作为网文发生的起点,对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进程的描述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相连,呈现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发展的影响。技术的流动和文化的变迁具有世界性,但不能否认此种技术革命是中国向世界学习的结果,因而网络文学的发生过程不应该仅仅在中国内部寻找源流,而应该放眼海外,正视网络文学发生过程中的世界性影响,重视网络文学与世界技术革新、文化变动互动的特点。

“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依托“技术基础”,因此网络文学不能等同于“类型化网络小说”。类型化网络文学只是网络文学与商业化结合的产物,是“时代、市场与读者合力作用的结果”。除了类型化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等均应被纳入网络文学的范畴。“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敏锐地看到“媒介融合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应用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网络文学发展早期就有过类似的尝试”。丛书不再将网络文学定位于“一个静观的客体”,而是从“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元化生态系统”来思考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对网络文学从平台、作家作品到运营、读者等诸多方面的动态呈现,让我们看到仅仅将文学视作封闭、孤独的静态文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围绕IP运营的全产业链打破了媒介的区隔,形成一种新质生产力。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也为思考“文学是什么”提供了新的参考,它所面向的是世界范围内互联网语境下的“泛文学”发展问题,而不是民族内部文学商业化的问题。

“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世界性面向,也表现在其对中国网络文学世界性传播的重视。首先是2007年以前的出海萌芽期,这一时期各大网络文学平台向海外出售版权。其次是2008年到2014年的海外传播积累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网络文学火爆东南亚地区,并开始向英美日韩地区延伸。最后是2015年之后形成网文出海热,网文出海的正版化、主流化和官方化路径开始形成。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网络文学世界性面向的重要佐证。依托互联网而生的中国网络文学以其轻松欢快的内容、紧凑跌宕的情节节奏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带来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网络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网络文学对多种文明之间冲突和对话的重视,让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互融、多元文明的对话和共生成为可能。

“打造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这是学界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期许。这种期许建立在从一开始就把中国网络文学定位于世界性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国网络文学内涵和外延的技术媒介创新性的强调中,建立在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强调和阐释中。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项江涛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