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聿云暮,时序更替,今年已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四个年头。回望那段气壮山河的岁月,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反贫困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务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如“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帮助960多万人挪出了“穷窝”。如今,这些搬迁群众过得怎样?搬到新居后,他们何以谋生,如何融入?日前,记者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思源社区切身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蓬勃活力。

因何搬迁

“十三五”期间,于都县易地扶贫搬迁6508人。于都县地处贡江两岸,山清水秀,景色天成。坐拥此景,当地为何还要实施规模如此浩大的搬迁工程?要知道,易地扶贫搬迁绝不是收拾行李拎包入住那么简单,也绝不是只盖几栋房子就一劳永逸的事。如若不是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当地党委、政府怎会轻易做出搬迁6000多人的决定,怎会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实施搬迁工程?如若不是生活所迫,固守僻壤实在难以闯出发展好路子,哪位老表愿意远离故土,割舍乡愁,加入跨越山河的搬迁队伍?

不搬行吗?曾长期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最有发言权。

从于都县宽田乡马头村搬到于都县思源社区的康井长告诉记者,搬迁之前,他最愁的就是走山路。他家所在的村民小组没有机动车能走的路,每次从家门口走到马路上都需要在山里的羊肠小道跋涉一个多小时。那会儿,家里的孩子感冒发烧,需要徒步一两个小时才能看上病。

从于都县祁禄山镇村搬到思源社区的曾观丰说,她是从外地嫁到那个偏远村寨的。“那里全是山,翻不完的山。”说起第一次跟丈夫回老家时的经历,她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走到家。

“偏僻路难行”——这是于都县许多搬迁群众对迁出地的普遍感受。

既然最大的难题在路,那为什么不修路呢?事实上,这些搬迁群众所在的村寨大多人口较少、居住分散、房屋破旧,而且当地土地较为贫瘠,长期以来存在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的困难。如此情形,一则导致村寨修路成本较高,且修路的同时仍需付出较大代价实施安居改造工程;二则即使通路后,当地产业、医疗、教育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权衡利弊,当地认为,易地搬迁是破解偏僻、贫瘠地区群众生活生产难题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

搬迁以后变化大吗?搬迁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最有说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都县思源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现场。

思源社区79岁的搬迁群众余普发说,现在他每天都会到小区广场遛弯锻炼;搬迁以前,别说锻炼了,遇上下雪天想出门上厕所都是个很大的难题。

思源社区30岁的搬迁群众王群英说,搬出来以后,孩子出家门进校门,大人出家门进厂门,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也为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言短情长,词平意远。如今,行走在思源社区,即走即问,听到的皆是充溢着喜悦情感的温暖话语。

何以谋生

思源社区是于都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安置816户3272人。这意味着有3000多人需要在这个全新的环境安身立命,有800多个家庭的吃穿用度均需依靠新的产业就业途径来支撑。

“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就业”,这是于都县给出的易地搬迁后扶答卷。思源社区与上欧工业园、楂林工业园均只有几条马路之隔,这正是于都县能够确保搬迁群众住新家、置新业的底气所在。

江西卫棉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精致的纺织品凝结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华丝服装厂的缝纫机有节奏地噔噔作响,仿若欢快的乐曲;圣通电子厂井然有序,灵巧的手指间闪烁着勤劳致富的光芒……行走在于都县上欧工业园区,随着一幅幅勤劳乐业的场景映入眼帘,“搬迁群众何以谋生”的疑问也逐渐有了答案。

“园区常年都在招工,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事做。”在于都县上欧工业园区派尔格服饰务工的邱生发说,他家以前住在贡江镇仓前村,村子偏僻闭塞,村里的老表每年都在为去哪里打工发愁,自从搬到思源社区,他们牢牢端稳了就业饭碗。

于都县上欧工业园区是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配套项目,现有120多家服装、电子加工企业,可带动2万多人就业。此外,思源社区还与于都县原有的工业园区——楂林工业园区比邻。该园区围绕纺织服装、光电电声等产业主要打造总部经济园区,共有企业180多家。

护航千里,在谋亦在伴。如果将于都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及搬迁后扶比作一场远航,护航此行,既需要当地县级层面关于安置小区选址、配套产业就业项目布局,也需要街道、社区长期的跟踪扶持。

走进思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进入记者视野的就是社区就业服务站。在这里,有将企业用工需求与社区劳动力信息精准对接的数字化设备,有部分企业的招工简章,也有热情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社区对所有搬迁户坚持每月至少访一次,认真摸清各户劳动力状况和务工意愿,并将其登记造册录入系统。”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浙佳介绍。在此基础上,社区还与周边的职校、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组织家政、服装裁剪等技术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增加一技之长;经常联系企业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将好岗位送到群众心坎上。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社区还会通过其他途径帮其牵线搭桥介绍岗位。

布料码放整齐、制衣工人有序忙碌,这是思源社区一家制衣作坊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这家作坊的主人叫康井长,搬迁之前曾长期在外地打工谋生,无暇陪伴、照顾老人孩子。搬迁后,得益于思源社区在小区里预留了创业空间,康井长有了新的谋生打算。这些年,他在小区经营制衣作坊,对接企业来料加工,不仅让自家的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还为8名搬迁群众提供了一个灵活就业的场所。

目前,思源社区的搬迁群众已开办与之类似的小作坊约20家,进一步拓宽了搬迁户的增收路径。

就业有岗位,创业有沃土,这样的日子搬迁群众自然欢喜。正如从贡江镇仓前村搬迁而来的余普发老人所说:“愿意打工的到处都是工厂,想自己当老板的也不用发愁没地方,老人们都有些养老金,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还能收租金,这哪是搬了个家呀,这是换了个活法!”

如何融入

搬迁,是一大批群众由村到城的转移,变的不只是住房,还有社会环境。思源社区的居民来自全县23个乡镇,曾长期生活在偏僻闭塞之地。之前,许多人对高楼大厦尚且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对智能化、现代化的生活理念、方式就更加陌生了。

“只有尽快融入新环境,才能让老表更加充分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城乡融合带来的‘红利’。”思源社区第一书记李小聪说,为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社区一直在下“绣花功”。

“防溺水要做到‘六不准’。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暑假临近,思源社区及时举行“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播放视频、分析案例的方式深度宣传防溺水知识。

关爱是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最有效的举措。为帮搬迁群众安全、熟练地使用新居的电器、马桶等,社区多次组织干部、志愿者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为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组织居民一起做汤圆、演节目,用欢声笑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为满足搬迁户的教育、医疗需求,社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为让居民跟上智慧生活的节奏,社区专门提供代办代缴业务,还组织志愿者耐心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为提升居民安全意识,社区常态化开展燃气、消防、防溺水系列安全宣传活动;为慰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在经常开展慰问、义诊活动的基础上,社区还深入开展“亲情连线”活动。

“妈妈,妈妈,看到妈妈了!”日前,思源社区B1栋的小茜、小好通过微信视频看着手机另一端的父母激动不已。因年迈的奶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视频聊天,小茜、小好与常年外出务工的父母“难得一见”。视频通话结束后,志愿者还特意嘱咐孩子和老人,如果想家人了,随时都可以来实践站找他们打视频电话。

这些年,思源社区围绕老年人、儿童、特殊困难群众、残疾人、妇女等居民需求,培育发展了13个社区社会组织,业务涵盖矛盾纠纷调解、移风易俗宣传、儿童关爱保护等,累计链接公益慈善资源8万余元,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00余次,帮扶居民658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都县思源社区组织小朋友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群众搬到哪里,党的声音就传递到哪里。”这是于都县抓好搬迁安置区党建工作一以贯之的态度。

日前,思源社区文明实践站成功举办“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活动,社区党员和居民齐聚一堂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度解读,并一同观看了红色主题电影。

这样的活动思源社区每月都在举办,这也是思源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抓党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该社区积极构建党建、文明城市创建、综合治理“多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行“一网”“一格”“三哨”工作法,着力推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提质增效。实践中,该社区按照“一个社区、一个网格、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形成社区布局合理、边界清晰、管理便利的网格化社区治理单元;坚持“一格”聚民心,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为抓手,围绕群众日常需求吹好“民生哨”,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吹好“攻坚哨”,围绕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吹好“应急哨”,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易地搬迁,搬是一时的事,扶则是一路的事。搬迁发展,饮水思源,思源社区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城乡融合的大路上。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3期

原标题:搬迁,不只为了脱贫——江西于都县思源社区见闻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