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历时3年制作,记录了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思想交流和他的精神生活的纪录片《解释鸿沟》由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推出。7集节目,每集片头反复播放着相同的语录——“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每一期都在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本片在豆瓣获8.6的高分。

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是针对物理主义提出来的一个哲学词汇,指的是物理-生理性状似乎很难或不可能解释我们的体验。 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唯物主义和感受性:解释鸿沟》中首次使用了“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这个名词。2023年1月,哲学家陈嘉映发表了论文《谈谈解释鸿沟》,尝试表明神经活动和意识活动之间的解释鸿沟并不是主观/客观之间的鸿沟,也不是相关性/因果性之间的鸿沟。

2021年底,纪录片《解释鸿沟》投入拍摄。 制片人、总导演朱凌卿说,那时,和所有人一样,尤里卡工作室的同事们也在巨大的变化中,思考着如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活着、人应该怎么生活等等生活在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上的人的共有困惑。他们决定要找到最可以和最应该回答现在社会所发生事情的提问者和回答者,呈现他们织密的探讨过程,记录下如今世界里,仍然进行着相当艰深的精神性生活的这群人。这个选择的核心人物就是哲学家陈嘉映。

陈嘉映以现象学研究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著称学术界,于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伦理与道德哲学、中国当代汉语哲学与思想等领域亦着力甚深,也是目前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陈嘉映的首部个人纪录片,《解释鸿沟》呈现了他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以各种形式所展开的充满思辨的对话与日常。 他聆听着来自不同个体的提问。“一旦离开工作,自己在家,生活是有无底洞的那种感觉”,“三十岁的人都在想,后半辈子我们应该过怎样的人生”,“我在做一些我认为不对的事情来支撑我认为对的事情”......在对话中,种种与生活意义及与个人价值相关的问题被不断提及。“我觉得,就是读书和思想,不要把人读软弱了”“太过敏感,太过怕疼,会导致你们过度反思”……他如此回应。比起回答,这更像是在讲述。直白的话语,生活流的叙事,是陈嘉映的生活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变化与思潮、焦虑与困境,陈嘉映保持沉浸、洞察的特质,在高品质的内容对话中与周边建立价值认同以及情感共鸣。在他看来,探索求知的最终目的导向很明确,“对于我这样的生活者,我就是想弄清楚,我的信仰或者我的快乐,我认为幸福和值得追求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

许多提问,他没有给出最具体的回答。其实就像康德说的,人应该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重要的就是为我所用,不懈认识自我,思考何为自己的良好生活。

对话李伦、朱凌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伦

腾讯视频副总编辑

《解释鸿沟》总监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凌卿

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专家

《解释鸿沟》制片人、总导演

Q 一开始得知要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大家都还挺惊讶的,为什么要关注一位哲学家的生活?

朱凌卿 首先,任性是肯定的,但我也可以说不任性的话。我们在《十三邀》第一季就拍了陈嘉映老师,在后面的几季,我们都发现陈嘉映老师的名字是《十三邀》微信公众号后台被提及最多的名字,包括在后来几年节目的弹幕当中也有人会说,许知远老师刚才说的事情,陈嘉映老师曾有过怎样的表达。这些不断地被提及,让我们感觉到至少陈老师在《十三邀》节目中给大家留下了印记。另外,当然不可避免地我们要说到过去这几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想要知道答案的想法,我们就想要做一个由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节目,最初的想法是这样的,之后拍着拍着,随着对陈老师学术的理解,和跟他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们也渐渐改变着我们想要达到的方向。其实提不提供一个问题的解答,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能让我们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进行这样的交流,他们还在乐此不疲地进行这样的交流,这个交流跟生活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但也挺带劲的,也是我们缺少的东西,我们就想展现这个。

Q 本片有一些认知门槛和理解门槛,制作时大家有考虑这种情况吗?或者会想怎么进一步地解决这种情况?

朱凌卿 其实《解释鸿沟》更适合私人观影模式。当然我们在片子推出的时候,会搭配一些名词解释、指导、扩展阅读。有时候一个片段,我们在节目中呈现了5分钟,但他们可能关于这个问题讨论了50分钟,我们可能在别的方式上会把这个更完整的东西呈现出来。

其实某种程度,你说这个节目,它一定需要那样被理解、每个词都要听清楚吗?我觉得也不用。我相信陈嘉映老师对话中,说到“你就好好谈恋爱、交朋友、读书”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那个东西,我相信这个并不是太有门槛。

李伦 确实,我们在每天的编辑、每集的讨论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观众看得懂吗?这有没有意思,有没有故事?

这是个取舍。我们现在能努力做到的,就是尽量把事情说清楚,但这有我们能力的局限性,深入才能浅出,我们没有那么大本事,把这么专业的东西,就像把量子物理用一个小时讲清楚,三个小时也讲不清楚,心智哲学也一样。

但我们不是想推卸责任,我是想说这里头有个选择。我们到底是把它做得更通俗一点,然后我们躲开那些我们一知半解的东西,还是我们看到一些东西,推开一扇窗,有兴趣的人继续往下走?

我们这次多多少少有点任性,选择把这些留下,期待着我们的观众在看这个的时候,他有机会多开一扇窗,多推一把,自己还能再往前走。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选择。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以为观众是在那里,好像你得怎么样地去迁就他。但是就前面的经验看,其实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深,做得没有满足他们。这才是一个真的现实。我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看它或者都怎么样,但是对于要看它的人,我们还没做得那么好。

Q 记得两位老师也有过看不懂陈老师某段表述的时候,能不能回忆下,后面是怎么把这些概念理清楚、弄明白,并且呈现出来的?

朱凌卿 首先我们有文本嘛,文字还是伟大的发明,其实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说话的重音不在这上面,但把文字打出来,你发现滑过去的那个声音才是核心,如果把那个东西配合文本一看,你好像前后就明白了。有时可能这场没说,中间他们吃个饭、上个厕所,这种时候私下聊了什么,可能又补足了刚才的某些讨论。我们会把全部的素材文字化。当然在挺长时间的跟踪以后,也渐渐搞清楚了陈老师过去一段时间的主要想法、经历,包括陈老师的文字和书,他的讨论,这样逐渐形成了整个逻辑,然后再拆分到每一集的内容。陈老师的学生们也进行了学术上的支持,让我们能够非常明确地知道,他们在聊什么,哪些书籍、哪些文章可能对你们理解这件事情有更大的帮助。

Q 在7集节目里,你最喜欢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集?

朱凌卿 因为对我来讲不能完全从观众的视角来看,每一集都有它完全不一样的意义。比如说第一集,可能对有些观众来讲稍微浅了一点,没有那么深,我们只是给你介绍了这个片子将是什么样子的,但背后仍然有暗暗隐含的一些语言的东西。

第二集,逻辑非常的严密,非常的快速,更过瘾。但同时我觉得第三集营造的陈老师和贾新栩,两个年纪很大的人,搭不上又在很认真地搭,讨论自己的所想,这个场景本身就非常棒,所以在我这里,不同的集不一样,我很难讲有哪一个片子我最喜欢,但确实有很多让我觉得很棒的瞬间。不管是“陈老师转身”,还是稍微有些害羞的“这歌听着为什么这么带劲”,甚至包括陈老师可能那天喝得稍微有一点点多,有那样的倾诉和表达的东西,我们觉得很不一样。

甚至是在讲得非常激烈的时刻,即便非常激烈,但双方仍然在非常平和,在努力地讲道理,共同推进,谁也不希望占谁的上风,这样的表达,对我们来讲非常稀少,我们越来越少见的表达,还可以这样过生活,有这样的生活方式的东西。

Q 在一开始,你们对节目可能有哪些期望,现在节目拍摄完成也播完了,它有没有达到你的期望?

朱凌卿 我觉得如果从让大家感觉到、意识到,或者是真的看到,觉得还会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精神生活的现状,这个层面上是有的。这个确实挺难评判的,我不知道我们所做的最后呈现,能不能真的向观众(传达到了),因为它确实时长有限,不像我们那样浸润跟着陈老师拍。是不是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我指的是我和整个导演组在制作和拍摄节目当中所获得的那种收获,我猜你们很难有那样的收获也是遗憾的。但这也没太大关系,陈老师有那么多书,我们来读一遍。你不仅仅是通过刹那的影像,不仅仅是我们拍摄现场的,仍然可以在陈老师以往的著作、文章、讲话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当然不仅仅是陈老师了,也包括其他老师,甚至是相反的,叶峰老师的著作我看了也非常棒。如果《解释鸿沟》展现了某种生活状况,又成为接下来某种方向上或某一部分的线索,如果它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更大的可能性的借鉴,我觉得它就达到了极大的目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解释鸿沟》片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6月13日 赵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