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连续几天的降雨,7月7日,四川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降雨和汛期到来,一些传染性疾病也容易在此时“乘虚而入”。汛期到来有哪些疾病容易高发?面对汛期我们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针对汛期相关的健康问题,记者采访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成都市预防医学会地方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杜可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汛期为什么会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相对高发?

答:汛期降雨量增加,天气湿度较大,利于细菌的繁衍。而积水也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及蚊蝇、鼠类等病媒生物的孳生,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问:哪些疾病会在汛期高发?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答:汛期常见的疾病有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接触传播疾病等。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因人体进食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病原体经口腔进入肠道,并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部分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大量鼠类和动物迁徙到高地,会形成新的疫源地,导致相应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主要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夏季汛期高温、高湿的环境使虫媒的活跃度增加,孳生地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蚊子、跳蚤、蜱等昆虫通过直接叮咬、吸血等方式,使病原体由血液进入人体引起疾病传播。常见的有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问:面对这些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

答:夏季洪涝灾害过后传染病易于播散,需要积极预防,关键在于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管理传染源:患者需及时、就近就医,尽量减少或避免与他人接触;加强疫情监测,一经发现,马上报疫情、隔离,以便减少疫情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要注意饮食和水源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老鼠,减少传播传染病的媒介;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要及时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注意保护身体抵抗力差的人群,必要时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药预防。

问:除了预防传染性疾病,汛期做好健康管理还要注意哪些要点?

答:汛期要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装水的容器经常清洗,临时饮用水如井水、河水等饮用前一定要先消毒。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吃变质、生冷食物,不吃剩饭剩菜,食物生熟分开,餐具尽量清洁并消毒。注意环境卫生,室内外区域如被洪水淹没,水退后及时清除淤泥并消毒,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存放在指定区域。

做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防蚤灭蚤。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注意个人卫生及防护,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病人的排泄物等应及时消毒。皮肤、黏膜被污染应立即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注意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生活作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钟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