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躺平的房企有各自的躺法,活着的公司有不同的活法。

以前,大家都有行走多年的江湖名号。但是,过去半年,它们都用行为刷新了各自的签名。

我称之为新网名。

原有名号体现的是地产黄金年代的特征,行业发展到今天,多数已不足以代言我们眼中的房企众生相。‍‍‍‍

认真阅读问题,给出解题思路,见招拆招,少谈未来,这是2024年的总活法。‍‍‍‍‍‍‍‍

而新网名,更接地气,更易走心。‍

来看看今天主流房企最新的网名。‍‍‍‍‍‍‍‍

万科,变身超级融资机器。

过去半年,万科最受瞩目的反而是融资新闻。不管是银团贷款,还是处置资产、发行REITS,万科对外展示了一哥信用与资产底蕴。五月300 亿,六月至今150亿元。粗略计算,融资了近500亿。

中海,居然成了开盘大王。

3月开始,全国开花,一个一个红盘IPO记录令人目不暇接,迄今创造了至少五个。‍‍‍‍‍‍‍‍‍‍‍‍

万达,卖卖卖成为核心标签。

但是,越卖越安全,越卖越有声誉。每笔资产交易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新万达。‍‍‍‍‍‍‍

绿城,轻重平衡冠军。

重资产开发与轻资产代建,继续一往无前。今年前六月,绿城拿地货值全国第四。而代建业务,即使旭辉建管增速飞快,但是还没有人可以挑战绿城管理的地位。

这种两翼齐飞的即视感,甚至让绿城在限墅令取消后连拿几个苏州地王的新闻,都相形见绌。‍‍‍‍‍‍‍‍‍‍‍‍‍‍‍‍‍‍‍‍‍‍‍‍‍‍‍‍‍‍‍‍‍‍‍‍‍‍‍‍‍‍‍‍‍‍‍‍‍‍‍‍‍‍‍‍‍‍‍‍‍

华润,央企新晋卷王。

半年拿地货值全国第三不是它的最靓标签,反而是一轮轮的对标与宣讲后,这家央企正在学习一切对手,从同行到内部赛马,从费控到速度,卷出天际。‍‍‍‍‍‍‍

龙湖,偿债网红。龙湖提前还钱的印象,压倒性淹没了其他所有标签。

这仍然是一家综合实力不容小觑的十强公司,但是,一切没有比提前数日把钱打到账户里、归还每一笔到期公开债的事实,更令人动容。‍‍‍‍‍‍‍‍‍‍‍‍‍‍‍‍‍‍‍‍‍

除此之外,龙湖挥手拒绝了任何大新闻。‍‍‍‍‍‍‍‍‍‍‍‍‍‍

美的置业,有富爸爸兜底、轻松上阵。一次性来了一个开发私有化,转身轻资产公司,力度空前绝后,形势迅速扭转。‍

地产行业在四年中完成了信仰的切换。

四年前,对所有人是一个挣钱的大时代。四年后,对所有人是一个化债的大时代。

想想前几年,买地,扩招,全国化,数字化,多元化,才是最有肌肉感的证明。‍‍‍‍‍‍‍

那时,我们把做到其中任何两条以上的开发商送上头条,不吝赞美,哪怕质疑都要包装的客观平衡一些。这好像也不是谁的错,在时代强大的语境下,一个个体保持清醒与独立,也颇为不易。

现在,还钱居然成了房企生存最有态度的证明信。这一定是有时代印记的幽默。‍‍

更不用说,提前还钱了。

过去几年,出险房企不是集中在某一月突然出现的,而是36个月里一个一个陆续出现的。

所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行为:每当有房企到期债务付息日的前一天,就像被设置了一个闹钟,闹钟一响,大家都跑出来吃瓜,看看谁是下一个。‍‍‍‍‍‍‍‍‍‍‍‍‍‍‍‍‍‍‍‍‍‍‍‍‍‍‍‍‍

但是,龙湖打破了这个习惯,它让大家甚至开始熟悉下面这个场景。‍‍‍‍‍‍‍‍‍‍‍‍‍‍‍‍‍‍

3月8日,龙湖提前兑付了一笔46亿元的CMBS。

6月中,一笔于2025年1月到期的94.5亿港元银团贷款,已偿付约16亿港元。‍‍‍

6月28日,龙湖公告回购两笔美元票据,合计6.23亿美元,分别将在 2029年与2032年到期。

同月,龙湖提前兑付了一笔规模为26.5亿元人民币的CMBS,这笔明年 6 月行权的债券就此摘牌。

到明年底前,龙湖在境外已没有到期公开债券。

但从还款来源看,龙湖跟万达与万科还显著不同,前者主要靠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与其他航道的正向经营性现金流,而后两者已经开始出售核心资产。‍‍‍‍‍‍‍‍

去年底,央行加码放行了经营性物业贷款用途的扩大,尤其利好了龙湖、华润与新城,这为房企的偿债承诺释放了巨大的空间。‍‍‍‍‍‍‍‍‍

2024上半年,龙湖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增额及经营性业务收入,已经高达350亿,按此预估,龙湖全年经营性物业贷的增量、运营服务收入,二者轻松500亿打底。不久前,龙湖管理层透露,2023年龙湖五个航道的经营性现金流都是正的。

值得注意的是,龙湖对上述习惯的打破基本是从去年开始的,提前还款,哪怕是象征性的提前数日把钱打入兑付账户,已经成为龙湖植入大家心中的印象。‍‍‍‍‍‍‍‍‍‍‍‍‍‍‍‍‍‍‍‍‍

期间,我不止一次与朋友沟通,这个行为是不是刻意的?

一个开发商朋友不满地怼我说,动机重要么?重要的是做到了什么。

然而,还有第二个标签。‍‍‍

除了提前还账外,龙湖还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第二个更有态度的证明信:拿地。

来看看,2024年的上半年,谁还在依然拿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上半年,龙湖以权益地价60亿拿到7幅土地,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苏州、西安、佛山7个城市,新增货值超过了150亿元。‍‍‍‍‍‍‍‍‍‍‍‍‍‍‍‍‍‍‍‍‍‍‍‍‍‍‍‍‍‍‍‍‍

冬天里的这份地价单殊为不易。

土地端仍然异常寒冷,超过三成企业同比降幅超过50%,万科、远洋跌幅超过90%,保利、中海同比降幅超70%。滨江、越秀虽然拿地绝对值靠前,但也同比跌44%和45%。仅建发、中国铁建、龙湖等跌幅小于15%。

但是,克而瑞统计,龙湖上半年的新增货值位列民企第二,同时,龙湖也是TOP10中拿地金额同比降幅最小的房企。

坦率来说,一直以来,一勺言很不习惯用铺陈资料的写作风格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太简单了。一勺言也非常不喜欢用「比烂逻辑」来看待中国这一批依然站立的开发商,好像评价不太公平。我们更愿意做的是,要么真挑剔,要么真欣赏。‍‍‍‍‍

但是,形势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需要彼此按摩的时候,保持宽容,共情局势,让事实自己说话,可能是能相扶走出泥沼的唯一解。‍‍‍

如果说,提前还款,是信用与证明。那么,保持拿地,就是信心的火苗与最后的倔强。‍‍‍‍‍

就让事实自己说一次话吧。‍

但是,真正重要的未来议题是:房地产公司如何重建各自的现金流支持机制。

众所周知,现金流来自于那三张表。

要么增加融资,要么减少投资,要么让销售端的经营性现金流更硬气地说话。‍‍‍‍‍‍‍‍‍‍‍‍‍‍‍

融资的畅通,能够延长命运的时间。投资端的精准,是为了赋能销售,以战养战,而经营端的能力则负责闭环一切。‍‍‍‍‍‍‍‍‍‍‍‍‍‍‍‍‍‍‍‍‍‍‍‍‍‍‍‍‍‍‍‍

对于处在不同命运关键点的房企来说,此时此刻这三个来源的重要性排序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终极解决方案没有什么不同。‍‍‍‍‍‍‍‍‍‍‍‍‍

从这个角度上说,融资大王变成万科的网名,还债网红变成龙湖的签名,既不过瘾,又不够多,都可以更好。

我们更希望看到,未来一段时间,主流房企更耀眼的绰号,跟产品升级有关,跟需求洞察有关,最终转换成负责闭环一切的营销战斗力。‍‍‍‍‍‍‍‍‍‍‍‍‍‍‍‍‍‍‍‍‍‍‍‍‍‍‍‍‍‍‍

因为说到底,我们对于那些真正影响我们命运的大事件无能为力,但如何过好这一生的主动权,的确还在自己的手里。‍‍‍‍‍‍

前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