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由北京致函长沙的周世钊,信长2000余字,信中写道:
……我想你现时在家,必正绸缪将来进行的计划,我很希望我的计划和你的计划能够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动也能够一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
一、同窗情,挚友存
周世钊和毛泽东情谊深厚,相知多年,同时又很佩服他所做出的一番事业,才会在毛泽东面前坦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周世钊作为毛泽东的好友,两人早在读书时期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3年16岁的周世钊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来并立到第一师范),在那里他结识了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五年时间,他们朝夕相处,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出身贫寒的周世钊有着很顽强的精神,尤其是在求知方面。他看到毛泽东学识渊博,就经常和他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为人真诚,有礼貌,毛泽东也很喜欢他。两人每天同出同入,同寝同睡,感情渐渐加深。
第一师范在当时有着比较先进的教育方针和宗旨,在学生的知识和人格的培养方面做得很全面。并且注重传播新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还开设了许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强调“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周世钊和同学们就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比如登山、露宿、游泳、拳术和体操等。其中毛泽东最喜爱的就是游泳。
1917年秋天校友会改选,毛泽东被选为校学委会总务同时担任教育研究部部长,周世钊被选为文学部部长。经过毛泽东的带领,校友会举办了很多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等。
待在学校的日子里,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毛泽东和周世钊也在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他们在努力寻找挽救国家的方法。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等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同年夏天周世钊也加入其中。他以工人夜校管理员的身份,积极支持和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毛泽东和周世钊就这样度过了丰富的校园时光。
1918年毕业之后,周世钊留在长沙,在修业小学担任国文教师。而毛泽东则北上,在北京、上海为新民学会的成员组织筹办去法国留学的事情。1919年3月,毛泽东却突然决定不去了,他在给周世钊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迷’……因此,我想暂时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
同年4月,毛泽东出现在了修业小学,他来到周世钊面前。周世钊既感到突然,又很开心。这是他们分别之后的第一次见面。
“你现在住在哪里?”周世钊激动地问老同学。毛泽东朝他摊开双手,耸耸肩,说:“无家可归。”
“你住我这里。”周世钊立即说。随后他安排毛泽东住在了他的房间。正赶上修业小学高小部缺少历史老师,他又推荐毛泽东去。就这样在周世钊的帮助下,毛泽东有了住处,也有了一份新的工作。
毛泽东在修业小学的任教生活既艰辛又充实。天气寒冷时,他们穿的单衣已不能够取暖,尤其到了夜晚,温度骤降,轻薄的被子也起不到抵御风寒的作用。这时,两个人就挤在一张床上共同取暖。他们的情谊更加深厚了。
在教书期间,毛泽东仍然心系国家。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在中国大地吹响了号角。毛泽东在这样的浪潮下,也开始着手准备,联系各界人士、组织学生,带头创办了《湘江评论》。周世钊担任了该刊物的顾问。
毛泽东不仅仅是主编,还是主要的撰稿人。周世钊总是在半夜醒来,还能看到他在伏案写文章。有的时候一写就是一晚上,不知不觉就天亮了。
在创刊的宣言中,毛泽东曾这样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总结出的真理。他不断通过《湘江评论》传播新的思想,探索新的道路。
许多进步的青年在阅读了《湘江评论》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湘江评论》也成为了五四时期影响力较大、极具思想性的一个刊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