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9日消息(记者汪宁)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9日至13日,四川盆地至淮河流域一带新一轮强降雨过程来袭,四川盆地、黄淮南部、江淮、江汉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3日之后,雨带将有所北抬。14至17日,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

另据媒体报道,7月5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会商,调度河北、山东、河南、湖南等省份,研判近期雨情汛情灾情,安排部署超警河段巡堤查险、受灾群众救灾救助,以及黄淮等地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同时指出,高度警惕旱涝急转风险,科学预置抢险力量和物资装备,全力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

旱涝急转易引发哪些次生灾害?如何应对旱涝急转和防范城市内涝?就此,记者采访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水科学研究院长三角洪涝旱灾害防御研究所所长高玉琴。

旱涝急转易引发哪些次生灾害?

高玉琴解释,旱涝急转是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突然遭遇强降水的现象。这种天气变化极端且迅速,在同样的降雨总量下,其带来的洪水往往更快更猛,也更容易造成灾害,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高玉琴介绍,旱涝急转易引起多方面的次生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水污染、水土流失、农业降产、卫生健康问题等

高玉琴表示,土壤因干旱而变得坚硬,无法迅速吸收大量降水,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引发洪涝灾害。干旱使得土壤稳定性降低,强降水会迅速增加地表水分,导致土壤结构松动,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干旱使得地区水体流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浓度上升,水质恶化,突发强降雨会将地表污染物带入河流和水库中,因此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影响居民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她说,干旱期间,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结构松散,突发强降雨使得土壤容易被冲刷,导致地区大量土壤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旱涝急转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干旱期间农作物生长受阻。另外,突如其来的强降水可能导致农田被淹、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后,积水和潮湿环境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如何应对旱涝急转?

据媒体报道,国家防总7月8日20时针对重庆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维持针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防汛三级应急响应和针对黑龙江、山东、四川的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各地各部门严阵以待,积极应对雨情汛情。

7月4日,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成员单位提前安排部署,细化防范措施,谨防旱涝急转。

高玉琴表示,旱涝急转之所以受到关注,因为在同样的降水总量下,旱涝急转带来的洪水往往更快、更猛,也更容易造成灾害,因此做好防范应对尤其重要。

她建议,各地应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确保相关部门和公众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此外,强化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河流、湖泊、城市排水系统的治理,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另外,应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防汛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最后,还需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如何科学防范城市内涝

据媒体报道,持续性强降雨致使不少省市城区内多处严重积水,部分路段交通受阻。

高玉琴说,城市内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历时短、高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频频发生,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超出了原本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城市地区多处积水。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提升,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凸显。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区域的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稳定性变差,空气对流情况加剧,导致城区更容易出现强降雨过程,且暴雨峰值更高、历时更短。再次,城市规模的迅猛扩张导致下垫面条件快速变化,大量硬化地面减少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量。同时,市区周边的农田、林地、湿地等绿地被侵占,湖泊、河网等水体空间被填埋或改造,城市暴雨洪水的调蓄空间被缩减,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此外,城市管网普及率低,且排水系统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极端降水期间的排水需求,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也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

为应对城市内涝,高玉琴认为,根据不同地区的防涝要求、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重新制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处理好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标准之间的衔接问题,并定期维护排水设施,保障暴雨期间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通过增加绿地、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提升城市地表的下渗和蓄滞能力,使降雨尽可能保存在原地,从而分散洪水源头,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此外,高玉琴表示,可以利用遥感、GIS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根据历次降雨资料及灾害情况,建立内涝灾害数据库,并结合实时气象资料,对城市内涝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制定并完善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暴雨期间的易内涝点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为科学调度决策提供支撑,从而减轻内涝灾害损失。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防洪排涝需求,避免在易涝区建设重要基础设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