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这次发狠了!
就在昨晚,万科突然公告,公司骨干管理人员,要自筹资金,买自家公司的股票。
增持的人数浩浩荡荡1862人,恍惚中,给出一种众志成城的感觉;
增持的金额也很大,足足2亿,创下地产业高管增持金额的新高,大多数骨干都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公司的支持!
这是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上一次万科高管增持万科,还是在700多天前,那时候还戴着口罩。
再上一次,则要追溯到7年前的2015年。
足以看出,万科这一波增持,决心很大!
更重要的是,这笔增持锁定期长达两年,这也就意味着管理层绝不是“炒短线”,而是长期看好的坚定持有!
发现没?信号意义,挺明显的!
员工,是最了解公司的人,更何况是管理层。
首先,这年头亏损,没啥大不了的。
昨天,浓眉大眼的中交,也宣布亏损;光伏巨头隆基绿能,也宣布亏损。
其实万科亏损,反而有点全力自救的味道。
当下的房地产是什么行情,大家都知道。
要想把房子卖出去,手上的资产卖出去,换回现金流保障流动性,不出点血,能行?!
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熬不过这个寒冬。
所以,万科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全力瘦身,对库存去化、资产交易和股权处置,都更狠了!
重压之下,牺牲利润,在所难免。
不仅如此,为了缓解流动性,提升安全性,万科还有不少操作。
比如融资。
上半年,万科合计新增融资、再融资超过了600亿。
在房地产狗都嫌的2024,万科还能获得这么多融资,也算一个积极的信号。
要知道,今年全年,万科到期的有息负债,也就624.2亿。
上半年融了600多亿,500多亿是拿来还债,剩下部分则是优化债务结构,比如短债变长债,贵债变便宜债。
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下半年,万科还需要还的境内公开债券只剩2笔,43亿,基本没压力。
还有一些大宗资产,可以变卖,万科也干了。
比如2月份卖掉万科广场50%的股权,6月份印力也卖掉了南翔印象城MEGA48%的股权。
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有一个:熬过这个寒冬,活下去。
活下去,才有未来。
其实,除了是管理层对万科的判断,猫姐觉得,这次增持也代表了对楼市的判断!
在昨天万科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万科管理层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未来十年需求量完全可以保障每年 10~12 亿平方米的开工量。但 2023 年我们商品住宅新开工量只有 6.9 亿平方米,今年 1-5 月同比进一步下降 25%。
照此推算,预计今年住宅新开工量不会超过 5 亿平方米,人均下来比一些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还低。
言下之意,新建的房子,有点少了。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住房?
明源地产研究院之前曾经出过一份报告:
预计未来5年中国住房需求约9.4亿平/年。
人口自然增长、城镇化率提升,住房消费升级、家庭规模小型化,以及城市老旧房子的更新,这些都会带来住房需求。
衣食住行,没有人会否认,住房的需求将永远存在。
当房价波动,需求看似也断崖式下跌。
但需求不会消失,只是被暂时隐藏起来。
从这个角度上说,楼市,其实已经已经超跌。
事实上,尽管上半年的市场艰难,但作为行业老大哥,万科的销售额依然稳定在前三。
在很多高量级城市,比如上海、广州、中山、福州、东莞等,销冠盘都是万科。
这可能也是万科高管层敢于在低谷集体增持万科的底气所在——行业只要活下去,万科就一定有机会。
另外,还可以从货币周期的角度来看。
有人曾研究过,货币周期和楼市周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每次M1见顶后,房价也会见顶;
每次M1见底后,房价也会见底。
M1,也称为狭义货币,可以理解为大家立刻能用的钱,以活期或者现金的形式存在。
目前,国内的M1增速见底了吗?
5月份是-4.2%。
上一次这么低是什么时候?
是…从!来!没!有!过!
猫姐以为,即便不是最低,也低不到哪里去了!
而最近,鲍威尔的表态,让美联储的降息又有了可能。
反转也可能开始出现。
我们之前分析过,央行6月份之所以没有降息,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汇率。
但如果,美国降息了,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降息,或许已经在路上。
所以,万科骨干管理团队的集体增持,可能不仅仅是2个亿那么简单。
你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