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次洞庭湖的决堤就是一个非常现成的例子。
7月初,湖南岳阳遭遇特大暴雨,洞庭湖水位一路飙升,眼看着就要突破警戒线了。
就在7月5日那天,有噩耗传来……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洞庭湖发生了什么
信息来源: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全力守住第二道防线”——湖南华容洞庭湖大堤决堤现场直击
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堤防发生了决口,刚开始决口的宽度只有10米左右,但很快就扩大到了100米。
洪水瞬间吞噬了大片的农田和鱼塘,垸内7680名群众被安全转移,损失惨重,这场突如其来的决堤,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说起来这几天洞庭湖上游的降雨量非常大,导致湖区水位快速升高,远远超过了堤防的承受能力。
再加上近年来洞庭湖周边的湿地锐减,有大量的地都被开垦成了农田,这就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幅下降,只要遇到大洪水,堤防就会非常轻易的被冲垮。
不止这样,就连洞庭湖的水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决堤前,湖区水位已经接近警戒线。
只要溃堤,洪水就会迅速扩散,湖面面积短时间内被扩大了数倍,滨湖湿地和洲滩尽数被淹,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据初步统计,此次洪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大片的农田被毁,鱼塘被淹,许多农户一年的心血都毁于一旦。
灾区群众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正在逐步恢复生产生活。
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对湖泊湿地的保护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为什么突然大决堤
洞庭湖的突然决堤的消息一出,着实是让人揪心,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湖泊,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差点被“吞没”?
其实,暴雨的“袭击”已经连续好几天了,洞庭湖流域更是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雨袭击。
在这样的暴雨冲刷下,洞庭湖上游的来水量急剧增加,大量的雨水汇入湖中,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瞬间让湖面水位迅速升高。
原本设计良好的堤防,在这样的洪水冲击下,也显的有些“不堪一击”。
堤防就像一个盛满水的盆子,当水量超过了盆子的容量,就会不断地向外溢出。
洞庭湖的堤防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湖水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决堤就成了无法避免的结果。
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真的只是一个偶然吗?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暴雨、干旱、台风……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灾害,现在却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洞庭湖流域也不例外,据气象部门统计,近十年来,这里流域极端暴雨事件的发生次数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多。
这也恰恰说明了,洞庭湖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也在与日俱增。
更令人担忧的是,咱们人类的某些活动也会在无形中加剧了这种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洞庭湖周边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大量的湿地被开垦成了农田。
要知道,湿地可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海绵”,它们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在洪水来临时起到调蓄的作用。
但是,当湿逐渐地减少、消失,这种天然的调蓄功能也就随之丧失了。
想象一下,当大量的雨水涌入,却没有了湿地的吸纳和缓冲,洪水位必然会更快地上升,也更容易冲破堤防的阻挡。
这就好比一个水库,当上游来水量剧增,而下游又没有泄洪通道时,溃坝就不可避免了。
洞庭湖的决堤,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必然结果,强降雨、气候变化、湿地减少……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
这场决堤也算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的保护。
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我们要从洞庭湖决堤事件中汲取教训,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只有做到了未雨绸缪,才能在灾害来临之际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化险为夷!
洞庭湖的水情有什么变化
说起来这洞庭湖,曾经也是个美丽静谧的湖泊,如今经历了决堤前后,洞庭湖的水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在决堤之前,洞庭湖的水位就已经开始不断走高,连日的强降雨,让湖水犹如喝了兴奋剂一般,一刻不停地上涨。
洞庭湖的水位并没有因为泄洪而下降,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上涨,原本宽阔的湖面,一夜之间竟然扩大了数倍。
沿岸的土地,尽数被湖水吞没,放眼望去,但见一片汪洋,昔日的风光无限的洞庭湖早已不复存在。
洪水肆虐,给洞庭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片的滨湖湿地和洲滩,都被湖水无情地淹没。
这些湿地和洲滩,原本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也是维系湖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在洪水的冲刷下,它们却脆弱得如同纸糊的房子,转眼间就化为泡影。
湖水的暴涨,也彻底破坏了洞庭湖原有的生态系统,清澈见底的湖水,现在变得浑浊不堪,湖边的芦苇荡,曾经是候鸟们的乐园,现在却被洪水淹得面目全非。
这场洪水,无疑给洞庭湖的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估计,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因此减少30%以上,许多珍稀物种,可能会从此在洞庭湖消失。
从这次的自然灾害中我们能够看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一旦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什么方案和措施
面对洞庭湖的决堤之灾,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既是修复洞庭湖生态的需要,也是保障沿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固洞庭湖的堤防工程,这是防洪抗灾的第一道屏障,也是确保汛期安全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全面对存在隐患的地方及时进行加固和维修,也要适当提高堤防的高度和厚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洪水。
我们还要提高洞庭湖区水利枢纽的防洪排涝能力,这包括水闸、泵站等关键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水利调度机制的优化完善。
只有水利设施运转高效,调度及时到位,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防洪抗灾的重要作用。
仅仅依靠工程措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说,我们还需要开展洞庭湖全流域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游、左右岸齐心协力,共同发力,这其中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洲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多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洞庭湖的湖面面积不断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我们要逐步退出湖区的农田,让湖泊重新拥有充足的空间来蓄洪防洪。
我们还需逐步恢复洲滩湿地,发挥它们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这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
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让退田还湖、还洲的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调动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我们还要大力保护和修复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之肾,在维系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定要好好划定湿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湿地的开发强度,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恢复它们的生态功能。
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要根据湿地的类型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
比如,对于洲滩湿地,要控制农业开发,防止污染,对于河口湿地,要注重红树林的种植,提高抵御台风的能力,对于湖泊湿地,要加强水生植被的保护,维持水体的自净能力。
洞庭湖是许多珍稀物种的家园,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支点,我们要全面排查湖区的生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物种数据库。
对濒危物种要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外来入侵物种要及时控制和清除。
这需要我们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要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物种的动态变化。
另外还要着力改善洞庭湖的水环境质量,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要严格控制工农业污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这需要我们完善水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污染事件,要强化环保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零容忍”。
结语
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来应对这场挑战。
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让洞庭湖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盛景,让这片美丽的湖泊永续造福子孙后代!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洞庭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