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讲究

文/周长行

7月7日上午,老战友祝志福发给我一则短信,详情如下。

长行兄:今天下大雨,我收拾东西时,找出来一个本子,是我为邮电报社投过稿赠给我一个印着(祝志福)名字的记录本。一直没舍得用。今天有闲情雅致,开始启用。从第一页开始,我争取每天都写点儿东西。让你分享一下我的一点快乐。

我可以从老祝短信里“提炼”出三条为他快乐的理由:一是过去老祝投稿,还获得过一件赠品,足以说明他有写作的老底子。二是他看重这件赠品,珍藏至今,这是一种微妙的“成就感”或幸福感。三是老祝启用它,在这个赠品上继续写他想写的东西。从“珍藏”到“为我所用”。他还特意发来赠品的封面和第一页上他写满了文字的两幅照片。据此,我断定他将要在酷爱的写作上大展身手。作为文友,我当然要为他的“东山再起”而欢欣鼓舞。

我知道,老祝坚持业余写作多年,他的一些作品,我还是第一读者呢。

分享老祝的这类短信是一种独到的快乐。我理解这种快乐,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我最早的一次投稿是上个世纪1971年的插秧时节。回忆不起具体时间,却清清楚楚记得我们部队驻地老百姓正在忙于水稻插秧。当时我写了一篇登在连队黑板报上的表扬稿,内容是战友郭育民(1970年陕西兵)救助当地患病老乡的“好人好事”。黑板报一登,战友们都说好,指导员还给我一个口头嘉奖。一时心血来潮,我又把稿子认真誊写一遍,按每班都有一份的《解放军报》上提供的地址,稀里糊涂寄了出去。我给这篇稿子起了一个题目:爷俩送亲人。

稿子寄出去,随即我也就忘了。压根儿就没去想山沟里还能飞出个“金凤凰”。

然而,大约一个月后,突然有一个小包裹寄来,拆开来看是一本印着毛主席语录的红皮笔记本,并附有用稿通知书。至此,我才知道我那稿子上了《解放军报》。入伍后头次投稿就上军报,而且千把字的篇幅,我该是怎样的快乐啊。

这消息不胫而走,一时轰动连队内外。我们连队驻扎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大山沟里。半个月才能收到一次《解放军报》。于是,连队的一些战友和我一样盼报心切,都等着看看周长行登了大报的文章。

记得《解放军报》到达连队的那天,最想一睹为快的我居然找不到那张报纸。“洛阳纸贵”的感觉。幸好是我的老班长帮我从营部又要来一份。

我如今再回忆当初投稿带来的望眼欲穿兴奋异常的种种情景时,自然就格外理解老祝的这个短信。

老祝让我分享他的快乐,也许是他知道我懂得他的快乐。哦,如今风靡网络的“分享”也是要讲究一下的呀。

懂得,才是分享。

(写于7月10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