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会“身材管理”的鱼,你吃过吗?
进入7月,河鲜又到了一年之中最肥美的季节。记者近日在成都部分生鲜超市看到,一种名为“瘦身鱼”河鲜正在走俏,吸引了不少成都市民驻足围观。有购买过尝鲜的消费者表示,“这个鱼白水煮也好吃”。
所谓“瘦身鱼”,顾名思义是在上市前,经历了数十天禁食瘦身的河鲜鱼类;在云南澜沧江、广东韶关、黑龙江伊春、湖南乔口等水产养殖主产区均有产出。“这样做主要是让肉质变得紧实,没有泥腥味。”有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水产销售一般都以重量计价,养殖户普遍都会选择把鱼养肥;对于减重后再销售的鱼,为了不亏本,价格会更高。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追求健康饮食的诉求愈发显著,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主动给鱼瘦身的养殖户越来越多,因为经过自然减肥的鱼,肉质会变得更紧实、爽滑,无泥腥味,颇受餐饮渠道的喜爱。
有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养殖成本高,正宗的“瘦身鱼”更多出现在中高端餐饮渠道,直接面向家庭用户的零售渠道屈指可数。记者也查询发现,在成都的一些中高端餐饮店,“瘦身”草鱼动辄就要上百元一斤;而普通鱼类的菜品价格一般不超过百元。
将商品的价格打下来,靠的是由技术带来的规模效应。“‘瘦身鱼’要经过长时间的瘦身,养殖成本较高,在货架上的损耗率高,同时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是小规格,对养殖技术提出了全新要求。”盒马水产采购王婷告诉记者,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靠近市场的区位建立二次“瘦身”中心,将水产从产地运输到中心进行暂养,以提高周转效率,降低损耗。
“二次瘦身、暂养,能让鱼更好适应当地天气和水温,提升鱼的活度。”牟思远在宜宾经营着这样一家“瘦身”中心,河鲜水产会先从云南澜沧江运抵该中心,经过75天在江水、山泉水中的禁食,自然瘦掉25%的自身体重,然后再销往成都市场。“我们一般会订单养殖2斤左右的草鱼、江团,在生鲜超市里卖,价格只有餐饮店的五分之一,很适合家庭消费。”他说。
业内人士建议,在快速升级的消费市场面前,传统养殖业要解决消费者的痛点、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必须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进行转型升级,出品更丰富、成本更低的水产品,比如,针对成都、重庆等地消费者推出“瘦身”的黄辣丁、鲶鱼、鲫鱼等水产品。随着规模增大,终端价格还有望进一步下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