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大家对这一词应当十分熟悉。
乃是由战国时期一位叫毛遂的人,举荐自己去做别人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而来。
现如今上级鼓励下级接受任务时也常用此语。
不过本文此次说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后世孙辈毛亨与毛苌。
这二位成就了伟大的“注经”事业,是诗经的传承大师。
虽然不是人人都知道大小毛公,但是人人都一定知道毛泽东。
这几位都姓毛,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呢?请看下文分解。
诗迷创“毛诗歌”
毛亨是战国末期鲁国人,亦是古文诗学“毛诗歌”创始人 。
除此之外他还是荀子同乡兼弟子,性格沉闷,少言寡语,却唯独对“诗”痴迷不已。
荀子宣布让众弟子离开文峰山下学堂后,毛亨便打包好自己所得相关于“诗”的资料,学堂笔记与荀子的讲稿才离开。
毛亨对许多古籍都曾加以注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在数学方面也十分游刃有余,对高次乘方数的见解独具贡献。
他最为人所称赞的成就便是他著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毛诗诂训传》在我国诂训史学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继承和吸收了先秦时期的诂训精华,自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的释议古文的方法,正确的解释了许多词的本义和古义。
其中注释四千八百余条,解释词义达三千九百多数。
该著作为诗经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共305首诗歌。
其中包含各地不同的音和祭祀用的舞曲。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传孔子将删定好的《诗经》传于弟子子夏,子夏传于曾申,曾申传给李克,李克传给孟仲子,孟仲子传给根牟子,根牟子传给荀卿,由荀卿之手传给了毛亨。
起初传《诗经》者有“齐,鲁,韩”三家。又以姓氏区分三家所传授的诗学。
分别简称为“鲁诗,齐诗,韩诗”,都属于今文经学。
毛诗出现稍晚,属古文经学。
今经文学中包含许多哲理说教,杂糅阴阳五行之道。
古今文学言简意赅,温柔敦厚,尚诗书,不取神鬼怪诞之说,言而有据。
受到东汉文学家的喜爱,其中郑玄最为突出,为《毛传》作笺。
创作出《毛诗》最早的注本《毛诗传笺》。此书共三十卷。
每篇文章行云流水,文气连贯。以《毛诗》为主,兼采其余三家长处。《毛传》只有训诂,过于简略。而传笺的说文讲理刚好能弥补其中的不足。
细看《毛传》也常能查见许多错处,对比三家经学之说,可纠其错处,做到查漏补缺。
所以《毛诗传笺》一出,更使得《毛诗》广为流传。
不过《毛诗》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常从伦理道德角度出发,以史证诗,歪曲诗篇主旨,解释起来难免有些牵强附会
但不妨碍其成为四家传经文学中拔得头筹,让其他三家黯然失色。
极受东汉政府的重视,在章帝时立为官学。
后毛诗逐渐取代了前三家,成为《诗经》正宗。
二公传《诗经》,后人颂伟绩
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献计“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之,尉杂焚毁”。
秦王下令焚书的第二年,就有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因此殒命。
毛亨与李斯同为荀子弟子,深知其善妒的本性。绝对不会放过相当有名气的自己。
毛亨预感大事不妙,将自己刚完成的《毛诗詁训传》还有收藏的《虞氏春秋》以及离开学堂时的一干文献资料整理携带。
开启了一轮逃命之旅。
他一路北上逃亡至河间结庐落户。
后历代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成为河间人。
直到汉惠帝颁布“挟书律”,他才敢无所顾忌的整理《毛诗詁训传》。
临死之际,毛亨将一生呕心沥血的成果《毛诗诂训传》传给弟子毛苌。
大毛公,小毛公之分,出自汉末郑玄《诗谱》。
毛苌西汉绕阳县人,世称小毛公。
西汉初年接手了《诗经》的传颂事业。
世称小毛公。
在其家乡南筑台讲学,台高丈余,命名诗经台,村为诗经村。
汉文帝,景帝当时以《诗经》考校学子取士。
由此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读书人来此听讲。
《诗谱》中写道:“大毛公为《古文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
这段文言记录了一件趣事。
西汉孝景前元二年,刘景帝封其子刘德为献王,赐封地河间。
献王年轻时受大儒卫绾的精心教导,对儒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据史料记载他遍求天下“善书”,得之立马工整抄录下来,再以金帛还给书主。
由此各方有藏书之士纷纷主动献上先祖旧书。而毛亨为避免《毛诗詁训传》毁于焚书之乱,便将此书呈现给刘德,刘德拜读后十分惊诧。
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竟有一位这样的大学士。
特去拜见。可惜等刘德到时,毛亨已离世。
好在其后继有人,得知毛苌的存在后,立刻接见了他。
对他能以古文经学讲《诗》的能力十分敬佩,封其为博士。
后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在北面君子村建造招贤馆”以供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
后应河间献王之邀讲授《诗经》著有《毛诗》二十九卷。
与《毛歌训诂传》合二为一。
故《诗经》又称《毛诗》。
魏晋以后通行的《诗经》即《毛诗》。
《毛诗》首篇《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又称《毛诗序》。
毛序诗是我国古代的第一篇专论,是毛苌编撰的《诗毛氏传》在其中一篇名为《关雎》的文章下的一段序言,又称《诗大序》。
它不止说明了《关雎》创作的主旨,还总结了历代儒家文学关于诗歌的理论。
指出了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
《诗经》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未曾断绝。很大一部分功劳是要归于毛公二人。
元代至正午年间,河间路总管在崇德里修建毛公书院。
毛苌死后,并为归葬故里。其家乡人为表崇仰之意,为他修筑了一座衣冠冢。
世事变迁,这里慢慢形成了村落,村民为了纪念刘德和毛苌将村名定为崇德里。
雍正三年,此地改为三十里铺。
毛公书院占地300余亩,建筑宏伟。
培育了许许多多的俊杰人才,在明清时颇有名气。
只要是本地有意学习者都可以在此就读。
到了近代,毛公书院被修缮的更加完备。
前后两院相隔,前院为学堂,后为毛公祠堂,其间古柏森森。
据民国时期的老人说:“大殿里面有粉帘纸刷的格子,有半间屋子那么大,放置着毛苌的塑像,每年清明节前后,学生们要在此集合,跟随老师念一段祭文,祭文内容主要是叙述毛苌的伟绩。
毛公书院存世多年,后遭文革毁坏。
韶山毛氏
毛亨,毛苌二人的关系让史学家们脑中产生挥之不去的疑问,这二人难道只是简单的师生?
多年后,一封来自毛氏后人的书信揭开了谜底。
信上说,毛苌是毛亨的子侄,为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间市诗经村,三十里铺一带为毛氏故居。
有族谱,碑帖为证。
元朝末明初,政权交替期间战乱不断。
毛氏一族遭了人祸,祠堂学堂被付之一炬,有些被贼人掳走。
毛氏族人四散逃命。
自此,毛氏一族被打乱至全国各地。
北宋初年,一支毛姓家族迁往江西吉水龙城。
龙城往西约4公里左右,有一名叫铎塘村的村落,其中毛姓人口一百来户。
村里一本《铎塘毛氏族谱》,可大致证明其与毛苌为一脉同族。
而韶山毛氏的始祖毛太华,因当时政策需从邻省抽调一些人口来填补湘潭人烟稀少的土地,再加上毛太华多年军旅生涯早已对江西老家印象淡泊,便顺应政策,来到湘潭。
关于这一点的证实如下,毛太华的籍贯在江西,毛家宗人来访时所执的族谱有他身份信息的明确记载。
后娶当地王氏女,育有8子。
其后世子孙移居至湘潭七都七甲,此地就是现在名扬天下韶山冲,从此毛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
乾隆二十三年,韶山毛氏建宗祠,门首题“注经事业,捧檄家声”对联一副。
上联“注经事业”是指代“毛公”,大毛公,小毛公二人为《诗经》做注,将家族千年的荣耀归纳其中。下联“捧檄家声”出自《后汉书》:“庐家毛义字少卿,家贫以孝称”希望子孙后代能成为德孝之人。
韶山毛氏的宗祠敦本堂内还贴着一副楹联:“太极所生历中瑞气,华胄出后定有完人”
即寄托了对先人的崇敬又表达了希望后世子孙能光耀门楣的想法。
韶山毛氏确实代有人才出。
有明末的第一代批秀才毛凤仪,毛凤来,毛朝颖,毛朝颂。
有乾隆时期的一批文人,毛尔达,毛文桂。
更有道光年间的毛兰芳,毛鼎宾。
毛兰芳与毛泽东的祖父为堂兄弟。
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主席便出生于韶山毛氏。
毛氏家族,俊秀迭出,是文学世家。
毛主席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功底,人品贵重的人。
毛氏百家姓有记载,周武王一母同胞的弟弟被分封到“毛”地。
公元前769年毛国被郑国灭掉,叔郑的子孙就以“毛”为姓。
毛氏家族都封毛郑为毛家始祖,毛郑为周文王第八子。
从族谱推算起来,毛主席就是毛苌的第68代后裔,若再往上推算,毛苌是毛郑的第40代孙辈,他的祖先是周文王姬昌,那么毛主席就是周文王的第109代子孙。
参考资料:
《毛亨,毛苌与古文经学》 康振海
《毛诗序&毛亨》陈振鹏 章培恒
《毛苌与江南衢州毛氏、 韶山毛氏之渊源关系》毛井根
《毛苌与毛公书院》 田国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