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女孩蒋多多在高考考场上用8000字抨击高考制度的举动,事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她以文综0分的成绩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这一叛逆之举不仅亲手断送自己的大学梦,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蒋多多的行为是对高考制度的质疑,也是一个年轻女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冲动的写照,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出身贫寒的姑娘
1988年,蒋多多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子虽然清贫,但二老对孩子的期望却十分高。
蒋多多的父亲蒋大海是一名保险业务员,常年在外奔波,给孩子们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母亲李秀英则在家辛苦操持家务,平日里照顾三个孩子。
蒋多多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家中条件有限,但父母坚信只有通过读书,孩子们才能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此,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孩子们的教育上,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在八九十年代,一对父母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很罕见,蒋多多也算是遇到一对好父母。
她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阶段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还多次在县里、市里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奖状,这些奖状成为父母最大的骄傲。
每次放学回家蒋多多都会主动帮妈妈干活,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照顾弟弟,都能做得井井有条。
村里人也都说蒋多多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每当听到这些话父母脸上总是露出自豪的笑容。
进入初中后蒋多多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她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县里的重点中学,竞争也非常激烈,蒋多多总能名列前茅。
老师们对她的评价很高,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初中三年蒋多多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喜欢阅读写作,作文多次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奖,还在市里的比赛中拿过一等奖。
按照正常的情况而言,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未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知道,高中三年比初中三年要艰苦许多,不仅学业压力大,学习的科目也会增加很多。
初中我们可以靠着努力、靠着挤时间,慢慢将自己的成绩提上去,但高中考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勤奋度,还有他本身的天赋,亦或者说聪明度。
进入高中后蒋多多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远比初中大得多。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学校早早地就营造紧张的备考氛围,每天上课、做题、考试成为蒋多多生活的全部内容。
刚开始蒋多多还能勉强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感到越来越疲惫和压抑。
简单来说,她是那种靠着挤时间将成绩提高上去,但高中已经没多少时间可挤,所以成绩自然不如那些天赋好的人。
学习成绩越不好压力越大,而压力越大对学习越没兴趣,为缓解压力蒋多多开始写日记,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记录下来,慢慢地发现写作成为自己最大的乐趣和释放压力的方式。
后来,她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并在课余时间创作一些小故事。一次放假回家蒋多多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姐姐看,姐姐看后非常惊讶,觉得她的写作水平已经超过了很多成年人。
姐姐还建议她把小说投稿给杂志社,蒋多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小说寄了出去,没想到她的小说真的在一家杂志上刊登出来。
这次成功让蒋多多兴奋不已,开始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认为写作比学习课本知识更有意义,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学校蒋多多还因为小说创作受到同学们的追捧,她的作品在班级中广泛传阅,每当有人夸奖她的写作天赋时,蒋多多心中都充满自豪。
高考前的决定
或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吧,她觉得自己的未来不一定要通过高考来实现,写作才是她真正的梦想。
从那以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写作中,甚至在上课时也在脑子里构思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蒋多多的写作热情自然也引起老师的关注,班主任多次找她谈话,试图让她明白高考的重要性,希望能重新专注于学业。
蒋多多的父母也曾被请到学校,面对老师的劝说一边责怪女儿不务正业,一边苦口婆心地劝她好好学习。
然而,叛逆的青少年很难听得进去别人的劝告,尤其是像蒋多多这样认定未来的人,觉得大人们根本不理解她的梦想和追求。
有一次在语文作业中,蒋多多还把自己对高考制度的不满和对写作的热爱写进作文里,希望老师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支持自己的选择。然而,老师批改作业时告诉她不要胡思乱想。
不管是逃避高考,还是本身就喜欢写作,此事耽误蒋多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学习生活也开始变得更加矛盾和痛苦。
她在课堂上走神、思考小说的情节,放学后则躲在房间里拼命写作,成绩最终一落千丈从班级前列跌到倒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不解、父母的责备,更是让她感到压抑和无助。
高考临近蒋多多的压力越来越大,知道父母对自己寄予厚望,但她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写作梦想。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在高考中做出一番举动,表达自己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2006年初夏河南省某高考考点外,蒋多多面对父亲温柔的叮嘱眉眼间闪过一丝不耐烦,说完从父亲手里拿过笔和准考证,头也不回地走进考场。
高考前一晚她就偷偷带上双色笔,在高考当天用8000字的文字抨击高考制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社会对高考制度的关注和反思,并署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
高考成绩公布后,蒋多多的文综科目被判0分、总分仅114分,这一成绩意味着与大学无缘。
蒋多多本以为这种行为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可惜她太高看自己了,高考人数几百万人,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做错了事必然会受到惩罚,她的家庭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母亲李秀英得知消息后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蒋大海更是无言以对脸上写满失望和无奈。
蒋多多的这一举动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曾几何时父母辛苦劳作只为让孩子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可蒋多多却用自己的方式彻底否定这一切。
他们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无法接受因此而毁掉自己的前途,蒋多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最后的结果
蒋多多的高考抨击之举也的确引起广泛关注,成了新闻热点,但并未得到所期待的鼓励和支持,反而是被批评为幼稚和不懂事。
最初学校领导和老师劝说她复读,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蒋多多拒绝这些好意。
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蒋多多独自前往郑州,试图寻找新的生活出路,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通往城市的火车。
郑州的火车站她度过两天两夜,无处可去、无人可依,尝试联系在郑州上大学的姐姐,但姐姐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后来她找到一份临时工作,在一家小餐馆做服务员,每天的工作繁重而单调,不断地清洗碗碟、打扫卫生,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薪水微薄生活艰辛。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工生活,蒋多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在城市立足,决定回到老家重新面对家庭和生活。
回到老家的蒋多多一度尝试通过写作来维持生计,但无论如何努力,写作再也没有给她带来实际的回报,毕竟她自认为的写作只是“小众化”而已。
无奈之下,她放弃写作开始务农生活,过上自己曾经最讨厌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后来蒋多多结婚生子,与丈夫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抚养孩子,过着普通的农民生活。
当人们提起她当年的事情时,她只是淡然一笑不再多说,曾经对高考制度的反抗,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可以通过高考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却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结果只能用现实的生活来应对当初的任性。
对于此事有人认为“高考零分等于毁掉一生”,这种说法不对,蒋多多由于任性没能上大学,可以在社会这个大学继续深造,她此前发表过作品,说明还是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向着一方面发展。
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要考虑现实情况,在几十年前那样的经济条件,能供一个人上学就很不容易了,想要在创作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一般的家庭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
无论高考制度怎么样,它或许不会让底层的孩子一飞冲天,但起码在社会上会多一些选择,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WOgJpqC0z4YXogMQxSh6vwTbCF1Yi4Ya1hZzdiEcn3ZpP3Z14gAVkLQq7NUOtyPW0dMNvUXwARSvtgbQ3ICntWFQjlKLhXMVtWLkmyISMzDx_FTWI7kgCCJvnQvOh-v33b7KerQWBrE=&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蒋多多“反抗”高考的真相 (people.com.cn)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