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关于科技领域的话题下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永乐大典早已记载”之类的回复。

这种言论,尽管大部分都是网友们在进行调侃,但我们也能从这个现象中看出,网友们对于《永乐大典》这部中国古代文献的尊重和认可。

笔者认为,这种言论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网友们的广泛共鸣,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变化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变化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科技领先地位,我国的四大发明也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认为直到明朝中期之前,我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都是高于西方国家的。

但从明代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出现,欧洲各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在多个自然学科上均取得了巨大突破,随后蒸汽机的发明更是引领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与此同时虽然明代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统治者更重视文化领域的发展,和导致社会各界对于科技的关注不足,致使我国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在传统儒家观念中,部分科技成果也被视作“奇技淫巧”,这也让部分有志之士遭受非议和排挤,对他们的积极性造成了巨大打击。

明代末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间商人贸易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航海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但随着清王朝入主中原,民营作坊多被收归国有,这让我国的科技发展势头受到了遏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清代统治者相对明朝统治者来说,存在更为明显和强烈的闭关锁国倾向,这种倾向阻断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使得中国失去了与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学习和接纳机会。

在此背景下,尽管康熙等清朝皇帝并不是对西方的技术进步一无所知,但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对他们的封建统治并无益处,因此并没有将其吸纳和推广。

这种态度和做法使得中国在科技发展的赛道上被西方国家一举反超,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到了清朝中后期,虽然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在战争的炮火中认识到了自己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但固有的“天朝上国”思想让他们始终无法放下姿态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最终也成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四不像,只能草草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科技发展领域由领头羊到后进生的落差,对我国的民族自信心造成了巨大伤害,时至今日那段沉痛的历史依然让很多人难以释怀。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部分网友找到了另一条提升民族自信的方式,那就是证明明代中期之前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为什么是《永乐大典》

为什么是《永乐大典》

但我国的正史中对于科技领域的内容向来是惜字如金的,人们只能从其他领域寻找中国“遥遥领先”的证据。

《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包含了科技著作的图书集成,在此时引发了这些人的注意。

首先《永乐大典》的成书时期在明朝前半叶,按照李约瑟的说法,此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西方是有可能从《永乐大典》中获得有效知识的。

其次《永乐大典》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散佚的情况,近年来陆续有不少《永乐大典》的残本在欧洲国家现身,这也可以成为“《永乐大典》启蒙西方”这一说法的佐证。

在《永乐大典》成书之后,清代乾隆又在《永乐大典》残本的基础上编纂了《四库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新的图书集成虽然纳入图书数量不及《永乐大典》,但卷数更多,内容更加详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座丰碑。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一改《永乐大典》按照字韵分类的方法,重新采用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分法,这是因为乾隆为了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大幅提高了儒家经典所在的经部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全书的核心部分。

同时,乾隆还收录了绝大部分传世书籍,但对于有关科技的书籍则较为轻视,并没有全部收录,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

更重要的是,在辑录图书的过程中,乾隆实际上在“寓禁于征”,很多书籍都因为有悖于清朝统治纲领而被彻底禁绝,这一做法也让《四库全书》在收录图书广度上远逊于《永乐大典》。

在清朝灭亡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部分革命者将清王朝压制汉族文化,遏制科技发展的罪名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此影响之下,《四库全书》成为了最重要的罪证,被人们广泛关注。

在这种衬托之下,人们对于《永乐大典》就有了更多的向往,很多人甚至将其描述成了包罗万象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其成为了如今部分网友的“精神寄托”。

西方伪史论的推波助澜

西方伪史论的推波助澜

在种种原因之下,《永乐大典》从民国时期开始就被塑造成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因为其主体已经散佚也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想空间。

但在早期人们更多是期盼着通过搜集《永乐大典》残卷来寻找遗失的史料,完善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永乐大典》形容成一个“科学秘籍”,而西方国家就是靠着它才取得了今天的科学成就的。

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和西方伪史论者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这些西方伪史论者认为西方世界的历史都是近现代人伪造的,他们的文物乃至于历史遗迹也都是现代产物,甚至连金字塔都成为了这群人质疑的对象。他们认为,近现代西方人为了维护其统治和优越性,编造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质疑西方历史的理由五花八门,但其中最重要的论据就是西方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中走出,还迅速开始了启蒙运动,这个转变实在过于突兀。

因此伪史论者认为西方国家的崛起依靠的是吸取外界的知识,而当时在科技上能够给他们启发的只有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好此时《永乐大典》成书不久,部分伪史论者便提出西方学者就是在学习了《永乐大典》的知识后,才推动了科技进步的。

很明显,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我们来看《永乐大典》中科技类书籍的数量。《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其中科技类的书籍数量非常有限。与其他领域相比,科技类书籍在《永乐大典》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中西方在科技领域的认知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化、定量化的方法,强调实验和验证。而在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缺乏系统化和定量化的方法。

所以西方在启蒙运动后取得的成就不可能出自《永乐大典》,换句话说如果《永乐大典》这么神奇的话,那么坐拥如此宝藏却无法加以利用的明朝人反而会显得更加迂腐,这是西方伪史论者绝对无法接受的事实。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西方当时根本没有接触《永乐大典》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大典》在完成之后,由于得到了明朝皇室的高度重视,所以一直被保存在明代的皇家图书馆中,直到明末的剧变才被焚毁。

然而,尽管这部巨著在明朝末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其副本却得到了清朝皇室的妥善保管,并没有遗失在民间。

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发生了一起失窃案件,导致部分书卷流落到了欧洲。在此之前,西方人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巨著的。

退一步讲,就算这些书本在明朝就流落到了欧洲,但以当时欧洲人的中文水平,是没有可能从浩如烟海的书卷中提取科学知识的,因此《永乐大典》启蒙西方的说法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如今网络上屡见不鲜的关于《永乐大典》的玩梗现象,更多的是网友对于这些伪史论者的嘲讽和戏谑,但由于网络上还存在部分未成年网民,我们需要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免他们将这些“梗”当作真相。

与此同时还需要管理伪史论者荒谬的言论,这些伪史论者的言论不仅误导了公众,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参考资料:
周晓聪:《《永乐大典》 与《四库全书》 编纂的比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刘尚希:《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验教训》,地方财政研究,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