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期间,前滩太古里在石区2层打造了名为“奇点·qidian”的儿童娱乐区,我们在此前的“咔咔咔”栏目中有做过图集分享。
近日,“奇点”附近区域,项目又先后引入了STOKKE和Rolling Kids等相关品类围挡筹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少议论,某种声音将其理解为这有悖于项目应该不断深耕顶奢定位的理想型规划逻辑。
本文我不想就品牌招商定位高低这种大众消费者也能一目了然的视角进行过多解读,而是想以此契机,聊一聊关于前滩太古里结构规划的话题。
项目被称为太古里的3.0版本,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设计理念以及高区商业和体验内容的打造。
众所周知,街区型商业项目的利弊明显,而对高区内容的活化,是绝大多数街区尤其是以独栋为主的项目所面临的难题。打造多层旗舰店等手法,本质上是规避了2层及以上招商尤其是零售业态相对的棘手问题。近年比较典型的参考,来自蟠龙天地,开业期间2层入驻品牌不多,在经过一年的有效经营后,目前各楼栋的2层几乎已被各种餐饮、体验品牌入驻完毕,可谓成功案例之一。
前滩太古里的精妙规划在于,利用石区、木区两个主要理念,在中央公园两侧打造近乎于盒子型购物中心的核心结构,以至于两区分别拿出来都是能打的,而在楼层方面,则完美规避传统里巷型街区项目会遇见的问题,从而成功探至4层5层6层这般的高区空间,并通过屋顶跑道、天桥等硬件进行连接,从而完美实现垂直动线上客流的通达性。
然而似乎凡事又不能两全,如果项目仅仅以两个盒子加一个户外公共空间进行呈现的话,那其结构与静安嘉里中心这类南北区加连廊的商业项目并未本质差异,后者甚至有三个区,所谓“里”就很难立足。
因此,项目需要在规划层面加更一圈楼宇从而得以增加更多户外动线,这么一来,招商规划难点自然也顺势而来。
先看北侧最北端,目前通过引入MUJI、HUAWEI、新荣记、FILLMED等品牌,基本完成了该楼宇的招商工作,但要知道这些是到近两年才陆续呈现,即使HUAWEI拥有极佳的沿街展示面,但从整个项目的结构位置以及实际规划进度来看,将其视为项目“最难啃的骨头”也不为过。
南侧南端区域外围看似在项目开业初期就基本落位完毕,除了1层的奢侈品大牌,高楼层的餐饮等强目的性业态外,2层主要以传统轻奢品牌代表为主。在石区主体已触达顶奢的情况下,轻奢老牌只有在外围区域才能站稳2层点位,并拥有较好的可视界面,是符合选址逻辑的。
主要问题在于项目在实现垂直动线的灵活性和通达性的同时,其平面硕大的体量依旧未必能让消费者触及到项目的每个角落,同时品牌本身的独特性和自带客流属性反而会起到更高的作用——例如電力宠物公司是符合特质的典型,但更普遍的轻奢品牌相对而言反而并不具备这些优势。
看到这里,我最先关联到的是iapm南昌路侧动线区域,项目开业初期同样是以轻奢品牌一字排开占定位置,理论上和前滩太古里的规划是类似的逻辑。
现iapm南昌路侧依旧是放在顶级开发商面前的问题,就如同项目尝试引入美颜美体业态期望达成目的性消费类似;前滩太古里此次对多个点位进行儿童业态的引入也有类似的逻辑——他们是整个场域内与其他业态几乎完全独立的存在,我也确实看到有客人慕名而去寻找指定的品牌和产品。
同时这与ifc 3层的儿童业态规划方式异曲同工,差别在于ifc有奢侈品品牌童装坐镇,而前滩太古里目前没有,但从下方ifc平面图也能看到奢侈品大牌童装和传统中高端童装品牌的落位差异。这些类比某种程度上也从另一个视角可阐述前滩太古里南端逐步增加童装业态的动因和逻辑。
所以本质上这不是定位和品类的问题,其更偏向于规划和消费引导的逻辑,我不认为项目团队在招商层面没有做过其他方案,引入儿童业态集群,更多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尝试;说白了,你能引进CHANEL站住这一排,那是既能在定位触顶又能带来稳定消费的,但CHANEL不可能拿这个位置,招商规划可不是理想主义纸上谈兵,外加这两年消费形势并不理想。
因此,对于这一小区域调整,我个人表示理解,但并没有能力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通过本文仅将个人基于规划视角的理解分享给大家,PEACE & LOVE。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