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城市又刮起了一阵拆迁风。去年底还喊着“房住不炒”,今年怎么就突然开始大拆大建了?这出180度大反转的戏,你看懂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那轮声势浩大的棚户区改造还历历在目,当时为了去库存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统计,仅2015年一年,货币化安置的货币资金就高达1.2万亿,直接把房价推上了天。现在政策这么快就变了,这出大戏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第一,3月份中央为什么突然重提“房住不炒”?合着前两年喊的那么响,现在翻脸就不认了?可别忘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刚定调"坚持房住不炒",这会儿就变卦,啥意思?

说白了,就是怕通胀压力太大,房价涨得太猛。

第二, 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重点,存量改造空间到底有多大?有报告测算,全国城镇现有约 700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临改造,改造空间高达 30 万亿。绝了!这块蛋糕够分好几年了。

第三,在财政吃紧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什么突然又开始大拆大建了?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今年一季度 300 城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53%。一向被视为"提款机"的土地财政突然失灵,地方爸爸慌了。怎么办?找中央要钱去?别做梦了。只能自己想办法。拆迁就成了他们的“自救出路”。

接下来,再顺着这几个问题,盘点一下这轮拆迁潮的几大特点。

特点一:精准滴灌,大城市唱主角,小城市跑龙套。这次可不是那种"全国一盘棋"的大水漫灌。三四线的小城市,就别想蹭热度了,人家根本看不上。据不完全统计,这轮拆迁的主战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和强三线城市,像杭州这种网红城市就请立正站好,迎接这波政策红利。

特点二:不以制造购房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大力发展保障房,回归居住属性。过去那种"拆了上车,收钱买房"的路数已经行不通了,毕竟房价这么高,谁还敢接盘啊?据统计局数据,1-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大降 29.2%,一、二线城市跌幅超过 35%。市场早就凉透了,这会儿拆迁的钱,大头要用来发展政策性住房,剩下的才是用来安置补偿的。

特点三:重拳出击保就业,拿下6%的增长底线。“基建狂魔”的称号,为什么这两年越来越少见了?原因就一个字,穷!据测算,地方今年的收支缺口高达 8 万亿。没钱怎么建?眼看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再不来一场及时雨,6% 的目标就要黄了。拆迁一头,保障房一头,先把失业大军稳住再说。

有人要问了,这些看似零散的拼图,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原来,逻辑就是化解债务,拉动内需。先来看几组数据。

数据一: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 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8%。数据二:一季度居民部门贷款增量占同期社融增量的比例为 14%,创历史新低。数据三: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7.7%,为有统计以来最差水平。数据四:M2 同比增速连续 3 个月保持在 12% 以上,创 6 年新高。

看懂了吗?一边是货币大水漫灌,一边是投资需求不足、居民借贷降至冰点。这出矛盾的戏该怎么演下去?说白了,就是靠负债来刺激经济。为什么?因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债务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货币供应量上去了,债务就得跟上。没有足够的债务,那些多出来的钱就只能沉淀下来,结果就是物价飞涨,通胀失控。所以,想让水活起来,就得先让各经济主体舍得借钱、敢花钱。拆迁就是个放水的好渠道。

这出大戏对老百姓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拆迁户来说,补偿的高低决定了未来几年的生活质量,所以一定要积极维权、讨价还价,但也要警惕过度补偿、一夜暴富后的挥霍。

对于购房者而言,政策风向的转变或将影响市场预期,引发新一轮抢房热潮,还是那句话,买房要尊重客观规律、以居住为主,切莫盲目跟风、急于入市。而对于广大刚需人群和新市民而言,保障房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但也要密切关注项目的区位和质量,提防豆腐渣工程。

在经济泡沫的背后,我们更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承载的从来都不只是一块块土地,更是无数底层民众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