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48字 | 阅读需5分钟
武汉位于湖北东部,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在长江、汉江交汇处。
汉江在武汉汇入长江,形成一个丁字水路,将武汉分为三部分,即武汉三镇。武昌在长江以东,汉口和汉阳在长江以西,汉江以北是汉口,汉江以南是汉阳。
汉江源自秦岭南麓,自西向东穿过秦岭与大巴山脉之间,在南阳盆地南缘折向东南,在江汉平原汇入长江,长约1577千米。汉江古称汉水,汉中因汉水得名,项羽所封的汉王刘邦得名自汉中,汉朝延续汉国之名。
武汉面积约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373.9万,户籍人口约944.4万。
古人说居武昌之中,一水可通天下。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天下要冲之地。
顾祖禹在《读史方與纪要》中说:“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面积约18.59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14位。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三面环山,西部是武当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脉,东部是大别山、幕阜山等,北部是大洪山、桐柏山,南邻长江。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湖北内部,则又有三处重心,北有襄阳,西有江陵(今荆州),东有夏口(今武昌),此三处撑起湖北之形胜。整个三国时期,襄阳、荆州、江陵三个重要节点,发生了无数大战,是各方必争之地。襄阳、荆州、的重要性为世人所公认,暂且不表,就说说武昌。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派黄祖镇守江夏郡,屯兵夏口(今武昌),防备江东的孙策、孙权。孙策破黄祖于沙羡(夏口),而霸基始立。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必须攻下夏口,才能阻止对方顺江东下。
鲁肃向孙权献策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也贯彻了取荆州这一大的方略,以为父报仇(孙坚为黄祖部将射杀)之名,多次派兵攻打黄祖。
赤壁之战后,孙刘第一次瓜分荆州,东吴获江夏(今武昌),这是双方联盟的基础。
219年,孙吴偷袭荆州,兵分两路。左护军吕蒙统偏将军陆逊、将军李异、将军谢旌等,率三万大军,八十余艘船舰,水路并进,溯长江而上,偷袭江陵(今荆州)。右护军蒋钦率领扬州水师,水陆并进,溯汉江而上,过江夏的夏口、竞陵北上,堵住关羽水师的归路。
历史上蒋钦的名气远不如吕蒙,他这一路从夏口杀出的吴军被远远低估了,实际上蒋钦的水师堵住关羽归路,导致关羽军战舰损失惨重,粮草耗尽,军心涣散,只能退守麦城。
221年,孙权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巩固对荆州的控制,夏口(今武昌)更是武昌(今湖北鄂州)的西大门,不容有失。
223年(吴黄武二年),孙权在夏口城内的黄鹄矶修建了一座瞭望楼,即黄鹤楼。
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唐朝崔颢有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东晋到南北朝,武昌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到后期成为南朝保命的重镇。
南朝分为大致三个部分,以长江为轴,轴东是江东,轴西是巴蜀,轴中是荆湘。武汉处在轴中荆湘的门户位置,南方王朝控制武汉,向西可稳定巴蜀,中间可巩固荆湘,于东可掌握江东。即使巴蜀丢掉了,南朝还可以武汉为门户守江东。
南北朝后期,梁朝内乱导致江南分崩,西魏(北周前身)趁机夺取巴蜀和襄阳。继南梁之后的南陈完全失去了长江北岸(为北齐所占),但南陈控制的武汉,正好卡在南陈、北周、北齐三国交汇点上。南陈实力再弱,只要守住武汉,就可以向西巩固湘州,向东掌握江东,武汉是南陈保命的军事重镇。
唐朝和两宋时期,武汉成为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和转运中心。南宋陆游曾赞武汉:“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江宁不能过。”钱塘(今浙江杭州)是南宋国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是南宋曾打算定都之地,又是守长江的军事重镇。
清朝湖广总督管辖湖北、湖南,驻武昌。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有个共同之处,都出任过湖广总督。
清朝后期,太平天国先攻下武昌,再东下定都南京。而曾国藩的湘军也是先攻克武昌,才实现破局,随后才东进苏州、南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