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奇观

“城摞城”

▲开封龙亭公园晚霞 图源:视觉中国

开封,八朝古都,始于夏都老丘、春秋启封,历经战国烽烟,至北宋达到极盛,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

此后王朝更迭,水患不断,黄河泥沙埋尽古都铅华,只留下一个传说:开封城,城摞城,城下还有几座城。

百年来,多少考古学家跃跃欲试,但由于埋藏太深和地下水位高的缘故,始终没有发现,造成开封考古界“有古难觅”。

直到一次偶然的潘家湖清淤,经久流传的“城摞城”地下奇观才得以重见天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家湖及东湖岛 图源:视觉中国

一次清淤工程

1981年春,开封市园林部门对龙亭公园潘家湖实施清淤。当掘进到地下2米深后,淤泥中不断露出破砖烂瓦,施工人员迅即上报文物部门。

考古工作人员在最初发现瓦砾的地方布置探方,发现了南北长约200米的廊屋,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宏大建筑。紧接着,破砖烂瓦中出现了龙纹瓦当和种类繁多、做工精美的生活用品。

在古代,使用龙纹图案是皇族特权,因此这座古建筑必然是皇室成员居住的宫殿。考古发现的一个瓷碗底部印着“大明成化年制”(1464~1487),还有几枚铜钱铸着“天启通宝”(1620~1627)。这座刚刚重见天日的古建筑,就是明代的周王府紫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纹瓦当/大明成化斗彩花卉纹杯/天启通宝

图源:视觉中国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考古工作者逐渐摸清了不同时期开封古城遗址的位置、范围和布局。

总起来说,开封地下一共埋有六座古城,从地表往下分别是:清代开封城、明代开封城、金代汴京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唐代汴州城和战国魏大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摞城示意图 制图:董道涛

除战国大梁城略偏西北以外,其余5座古城在整体格局上层层叠置、环环相套,要么与当今开封完全重叠,要么与当今城墙互相平行。

河南大学程民生曾评价道:“六座开封城像塔一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止是城摞城

开封地下的层层古城之间,其城墙基压着早期城墙,门洞压着早先门洞,就连城市中央大街,以及汴河上州桥的位置都不曾变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摞城-叠图 制图:董道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墙摞墙

在今龙亭大殿台基东部38米处,距地表3.4米可见到明代周王府紫禁城北墙的棕褐色夯土和包砖。

再往下1.9米出现北宋皇城北墙,后者分三段,上下为夯土,上层夯土为北宋至金元时代所筑,下层夯土为北宋早期或更早所筑,中部青砖为北宋真宗年间筑造。

大梁门古马道遗址也能见到墙摞墙现象,在那里,清代的城墙摞在明代城墙上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门摞门

在宋都御街与西门大街路口地下4.5米处为明代周王府萧蔷南门(午门)遗址。

继续挖掘1.8米出现早期大型建筑残迹,结合周围少量金代遗存综合分析这就是金代汴京皇宫正南门(承天门)遗址。

再挖掘1.9米发现北宋宣德门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桥摞桥

开封宋城考古队发现了北宋州桥遗址,其桥面距地面4.3米,桥底距地表约11米。

经鉴定,州桥上部具有明代特征,下部的石桥墩跟河底铺砌的石材为宋朝所建。就是说,明代人在几百年前的北宋州桥上再修了一座州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街摞街

两端均为门摞门遗址的御街,其地下3米为清代街道,4.5米为明代周王府的府前大街,7.5米为北宋御街,即开封这座城市的中轴线自唐朝以降没有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魏大梁城

春秋时期,开封地区为郑国东北边陲,系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在此修筑城堡,取“启拓封疆”之意,命名“启封”。

公元前364年,为避秦国锋芒,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仪邑(今河南开封兰考),为区别于少梁和南梁,将新国都称作大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梁城 制图:董道涛

惠王迁都后,在这里修筑高大严整的城池,在新国都附近开凿运河,沟通了黄河、济水和淮河,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庞大水运网络,极大促进了魏国的发展,确定了大梁在战国的经济地位。

嬴政继位后,秦国的军队很快进逼魏国都城,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住大梁,但久攻不克。于是王贲决开鸿沟,引黄河水淹大梁,夯土筑成的大梁城墙倾塌。三个月后,魏王开城投降。

这座持续繁荣了140年的都城随之废弃,随着黄河泥沙沉沦下去。

唐代汴州城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继位。随即征发数百万民众,开通了全长4000公里的大运河

汴州居运河之中,迅速成为南北交流汇散之地,而南部小城开封却因离汴河较远逐渐没落。至唐朝时,开封县治搬进汴州,自此浚仪和开封连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汴州城 制图:董道涛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更加依赖南方赋税,汴州的驻军和居民继续膨胀。

唐德宗时开始扩建汴州城:在外围新筑城池,其西墙和东墙分别与今开封西墙和东墙重叠;设城门七座,南面尉氏门,东面宋门和曹门,西面郑门和梁门,北面酸枣门和封丘门。直至今日,开封的城门还叫宋门、曹门和大梁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梁门 图源:视觉中国

这次扩建把运河圈进了汴州城内,在汴河与汴州城南北中心大道交叉处架起汴州桥,相国寺也在这之后建成。

五代及北宋东京城

五代割据时期,汴州开始被称作东京。因为政局不稳,皇权更迭,国君们大多无暇扩建国都。

至后周世宗柴荣继位,社会逐渐安定,才开始修葺国都。他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拓宽城内街道,扩建外城,形成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圈圈相护的城市格局。然而这位乱世明君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就英年早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东京城 制图:董道涛

自宋太祖定都东京之后,开封达到历史极盛。北宋东京城基本继承了五代时期三重城垣圈圈相护的城市格局。考古探明,北宋外城面积约为明清开封城4倍。

为加强军事防御,北宋历代国君都十分重视修敌楼、作翁城、浚壕堑,一刻不敢耽搁。

然而,1126年,金军再次南下,直捣东京。不久之后,东京内城和皇城沦陷。金兵大肆掠夺破坏,生灵涂炭,甚至皇宫中精致的窗户都被运到燕京,史称靖康之难。继王贲水淹大梁之后1300年,开封城再遭灭顶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封大宋御河七盛角 图源:视觉中国

金代汴京城

靖康之后,东京改称汴京。这时的汴京城,早已不复昔日繁华,自往先皇城以外便如同郊野。

30多年后,金人将其国都迁往燕京(今北京),同时将汴京作为南京,等到蒙古崛起,金朝就干脆长期以汴京为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代汴京城 制图:董道涛

经过几代营建,汴京形成由外城、子城、皇城和宫城构成的新格局。

汴京外城

格局和位置与北宋东京外城并无变化,只是修改了城门名称。

汴京子城

即北宋东京内城,其东墙和西墙基本沿用旧墙,南墙和北墙位置略向外有所拓展。

汴京皇城

金国在北宋基础上新建了皇城,汴京皇城仿照燕京格局扩筑而成。其中北墙摞在北宋内城北墙之上,往上则被后来的明萧墙压住,三朝城墙叠在一起。

汴京宫城

由于城门和宫城位置与北宋东京基本一致,汴京城主要街道布局也没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封市新门及古城墙遗址 图源:视觉中国

从商周直到北宋末年,黄河在河南境内一直走禹河故道,大部分决口和改道都发生在浚县和濮阳一带河段。

但是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其河水泥沙含量高,极易淤塞抬高河床。一旦洪水来袭,黄河就会形成决溢,进而引发洪灾

随着黄河不断淤高,决口逐年上移。至金元时期,黄河决溢、水围汴梁成“家常便饭”。

明代开封城

明代以前,开封历代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只在城门附近用砖砌墙,明代开封城墙外侧则全部用青砖包砌,青砖城墙轮廓保留至今。

考古发现,周王府萧墙轮廓与金汴京皇城轮廓完全一致,紫禁城则完全叠压在宋东京皇城和金汴京宫城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开封城 制图:董道涛

这一时期,黄河在开封境内决溢接近百次,修建护城堤成为当地官民的主旋律。

于谦就曾在开封指挥抗洪,并在城北城西和城东修筑护城堤。后人继续加长堤坝,直至将护城堤连成周长40公里的环形封闭堤防,至今还可以从卫星图上识别出堤防轮廓。

与此同时,沿黄河两岸筑起新的黄河大堤,短期内起到防洪作用,直至泥沙淤高河床再次决溢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封附近黄河航拍 图源:视觉中国

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下令水淹开封城。到了九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水涨,高达丈余的黄河水扑向开封。

一时间“开封城水深丈余,浮尸如鱼,波中可见者,惟钟鼓两楼及各王府屋脊、相国寺顶、周王府紫禁城和上方寺铁塔而已。”(《豫变纪略》卷五)开封城原有居民37万,洪水退后仅余3万。

清代开封城

进入清代后,开封仍被设为河南首府,并重新建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开封城 制图:董道涛

由于城外泥沙淤积频繁,地面高出以往一大截,城墙内则成为盆地,低洼的地方往往积水,人们将它们逐步改造成景观湖,包公湖、铁塔湖、潘湖和杨家湖等就这么形成了。

杨家湖即为明周王府紫禁城所在地,因宫墙将部分淤泥挡在外面,墙内则成为积水洼地,清代后就被改造成人工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湖 图源:视觉中国

为增加防御和加强管理,清政府加高了被淤埋半截的明代城墙。

在清代,黄河在开封境内决溢近80次,大水围城3次,最严重一次为鸦片战争前夕。

1841年,黄河两次决口围城,其中第二次为堵住坍塌的城墙决口,连相国寺的栏杆、太湖石,街道上砌阴沟的石块,庙宇、贡院和民间的门板床板,都被运到城头抢险。

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黄河外号“铜头铁尾豆腐腰”,随着数百年来不断加高堤防,善淤的黄河已经高出开封市区接近10米,这段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就是“豆腐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中下游 图源:视觉中国

治理黄河的根源在于治沙。解放初期,首先系统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并在河道拐弯险要之处修建丁坝,解决了最迫切的随时决溢问题。紧接着在黄河中游大力植树造林,以减少泥沙汇入黄河。

世纪之交,建成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人工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不再断流,河床也不再淤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图源:视觉中国

至此,才算真正实现了人们数千年来“河定民安,千载无患”的夙愿。开封“城摞城”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了。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田宗伟

美编:马靓蝶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2年第10期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