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的皇帝们,现在的人们似乎总爱拿他们来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说,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里,愣是没出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真是的,好像昏君这顶帽子就这么难戴似的。乾隆皇帝,好大喜功,道光皇帝,庸庸碌碌,光绪皇帝,直接成了傀儡,但就是没有昏君,这标准也是够可以的。

就拿道光皇帝来说,他签了那个让人痛心疾首的《南京条约》,说他庸,说他无能,都算是轻的。但要说他昏,那可就有点过了。道光皇帝在个人品行上,跟那些历史上的昏君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他的“俭德”还被史学家们夸得跟朵花似的,说他是历朝历代最节俭的皇帝之一,治理朝政也算是勤勤恳恳。如果按照封建社会那一套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皇帝怎么也能算得上是个有德之君。

再说光绪皇帝,打从登基那天起,就被慈禧太后牢牢控制在手心里,成了个有名无实的傀儡。但这位皇帝,可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从没放弃过自强的念头,天天琢磨着怎么振兴大清,而不是沉溺于酒色之中。他每天按时学习治国之道,虽然批阅的奏折都是些可有可无的小事(那些重要的奏折,早就进了慈禧的口袋)。亲政后,光绪立刻启用维新人士,掀起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一个傀儡皇帝能做到这份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强,履行皇帝的职责,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个稀罕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会好奇,清朝皇帝们怎么就那么“清高”,一个昏君都没冒出来?你要是翻翻他们的工作日程表,估计就能明白一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寅时(35点)起床

清朝皇帝的生活起居,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纪律片。他们继承了满族入关前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跟着太阳的作息走。想象一下,凌晨3点,天还黑着呢,皇帝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开始一天的“表演”。

在女仆和太监的服侍下,皇帝得梳洗打扮,换上各种礼服、朝服、常服、雨服或行服,这可比现代的换装游戏复杂多了。每种服饰都有它的用途,礼服祭祀用,朝服朝会用,这规矩一套一套的,比时尚秀还讲究。

现在的电视剧里,皇帝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年轻漂亮的宫女,这可真是大错特错。实际上,清朝皇帝身边的女仆,都是40-50岁的“资深”女仆。这些女仆的特点也很鲜明:年纪大,家里没孩子,还丧偶。清朝皇帝不用年轻宫女,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被美色所迷,荒废了朝政。这招还真灵,清朝鲜有好色的皇帝。

再说说住的地方,雍正皇帝之前,皇帝们都住在乾清宫。但雍正皇帝偏偏不走寻常路,他喜欢养心殿,所以从他开始,后面的皇帝也都跟着在养心殿安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雍正怕睹物思人,康熙皇帝在世时,乾清宫几乎成了他的标签,雍正住那儿,可能心里那关过不去,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啊。

而且,乾清宫还停放过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遗体,雍正深受汉文化影响,住在这么个“风水宝地”,心里的疙瘩肯定少不了。想象一下,每天一睁眼,就想起这屋子曾经的“住客”,那感觉,啧啧,不是一般的酸爽。

而养心殿就不同了,地理位置优越,生活工作两不误。养心殿在内廷区南缘西侧,北边跟皇帝的后宫大院连着,南边就是御膳房、库房,东边一出门就是通往乾清宫的月华门,走两步就到外朝三大殿和慈宁宫,这布局,简直就是为雍正量身定制的。

再说了,军机处这个清朝的权力中心,就在养心殿南侧的内右门外,近得跟自家后院似的。住在养心殿,无论是处理朝政,还是享受生活,都比乾清宫方便多了。这不,从乾清宫或养心殿醒来,女仆和太监们早就候着了,穿戴整齐后,一顿丰盛的早膳已经准备就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卯正(6点)早膳

康熙爷之前,皇帝们的日子可真够节俭的,上早朝前连顿正经早餐都吃不上,只能灌一碗羹汤,先对付对付。这要是放在今天,那些个熬夜加班的白领们,估计得抗议连连。

可到了康熙这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朝时间推迟到了7点到8点,皇帝们终于能好好吃个早饭再去上班。不过,这清代皇帝一天只吃两顿正餐,上午6点一顿,下午2点一顿,中午饿了,也不过是些茶水和小点心,晚上饿了,再来点茶点。这跟咱们现在一天三顿,还得加个下午茶、夜宵的,简直没法比。

而且,电视剧里那些皇帝吃饭,身边总有妃子、皇子皇女陪着的温馨场面,可别当真,那都是编剧们的想象。实际上,清朝皇帝吃饭,从来都是孤家寡人,一个人对着满桌的菜。

说到这满桌的菜,那可有讲究了。清帝每餐48道,听上去挺吓人的,其实一半是“看食”,就是拿来看的,比如那“寄神肉”,每天杀两头猪,切一盘肉片,基本上就是摆设,提醒皇帝别忘了祖宗的辛苦。另一半才是皇帝真正进嘴的,什么滋补的肉啊,季节性的时令菜啊,虽然精致,但味道嘛,说不定还不如宫外的小炒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清朝皇帝的餐食方面,但别以为他们天天海鲜大餐,鱼翅捞饭。实际上,这些满族出身的皇帝,对海鲜和鱼类兴趣缺缺,他们的口味,还停留在关外的原野上,偏爱那些野味—鹿肉、狍子肉、野鸡、野鸭,这些才是他们的心头好。

家畜肉类里,羊肉唱主角,牛肉偶尔露个脸,至于猪肉,那简直是餐桌上的稀客。家禽方面,鸭肉是常客,鹅肉偶尔来凑个热闹,鸡肉则是三号角色。但在这众多皇帝中,道光帝算是个异类,这位以节俭出名的皇帝,对那些繁文缛节的祖制并不买账,他下令每顿饭最多四个菜,有时一碗豆腐烧猪肝就对付过去了。

清朝皇帝虽然地位崇高,但在吃饭这事上,规矩多如牛毛,他们也不敢造次,只能乖乖遵守。每顿饭,都有侍膳太监在一旁伺候,他们不光负责夹菜,还得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皇帝要是连夹两回同一个菜,这道菜就得立刻被撤下,这是为了防止皇帝贪食。

这规矩背后的原因也够奇葩的:一是怕皇帝被人下毒,二是怕皇帝吃太多伤身。毕竟,皇帝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这可开不得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祖制,对皇帝的正餐控制得比金库的钥匙还紧,结果就是,那些年幼的皇帝们常常饿得眼睛发绿。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就提到,他饿到得去太监屋里抢东西吃,抓起肘子就往嘴里塞,那场面,简直就像是饿了几天的野狼。

再说说清朝皇帝的菜谱,那可真是“传统”得很,代代相传,基本上一成不变。主食47种,热锅47种,热菜59种,汤26种,烹调方法也是老一套。这种吃法,就算是山珍海味,也架不住天天吃啊,皇帝要是吃腻了,也只能是自己单点。

大家都说“王天下者,食天下”,觉得皇帝肯定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世间所有美食都任他品尝。但实际上,这皇帝的饮食自由,还真没咱们想象的那么宽广。道光皇帝有次心血来潮,想尝尝“面片汤”,结果呢?愣是没吃上。

道光把这想法告诉了内务府,内务府一本正经地回复说,要想吃面片汤,得先在御膳房添建专门的片汤灶,这一下就得花6万两银子,然后再请专门的师傅,又是1万5千两,加起来至少得8万两银子。道光一听,这得花多少钱啊,他可是出了名的“抠门”,直接说不用这么费事,让太监去前门外的饭馆花40文买一大碗就得了。结果呢?太监回来说,那家卖面片汤的饭店关门了。

据说,道光皇帝为了这碗汤,还特意问过御膳房,结果人家告诉他,要想吃这口,得花大价钱请师傅,建专门的灶。这得多少钱啊?道光一听,心都疼了。他可是个出了名的节俭皇帝,这种大手大脚的事儿,他可做不来。所以,道光皇帝注定是吃不上面片汤了。

面对这种情况,道光也只能是望天兴叹,心里那个憋屈啊,估计比吃了黄连还苦。他说:“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滥费国帑,但朕贵为天子,而思食一汤不能得,可叹也。”这话里,既有对自己节俭美德的自豪,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讽刺。身为皇帝,却连一碗汤都喝不上,这事儿,真是让人既想笑,又觉得有点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辰时(7点—9点)御门听政、进讲经书

清宫剧里那些上早朝的剧本,跟现实中完全不同。一帮导演编剧,把皇帝坐在乾清宫大殿上和大臣们商讨国事的场面,拍得跟真的似的。可实际上,这完全是胡编乱造,跟历史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清朝皇帝上早朝,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御门听政”。这可不是在乾清宫,而是在别的地方。最初,这个“御门听政”是在太和门,也就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外朝宫殿的正门。但因为太和门离皇帝住的乾清宫太远,来回一趟累得够呛,康熙皇帝就把它改到了乾清门,也就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这样一来,就成了定制。

所以,这御门听政,也有人叫它“乾清门听政”。一开始,御门听政的时间是卯时,也就是早上5点到7点。大臣们要想赶上这个点,那可得老早就起床。不管是骑马、坐轿还是走路,得到午门外集合,然后再步行到乾清门。哪怕你住得离紫禁城再近,也得两个多小时,要是住得远,三个多小时也是常事。

也就是说,大臣们要想不迟到,最迟3点钟就得从床上爬起来。在封建时代,上早朝迟到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重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下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还好。可是大冬天的,让大臣们二三点就起床,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年轻力壮的官员都受不了,更别提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了。康熙心里过意不去,就发了一道挺有人情味的旨意,说:“朕御朝太早,各官于四五鼓趋赴朝会,殊为劳瘁,自后,每日御朝听政,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刻。” 这意思就是,春夏上朝时间往后挪一个小时,改到7点;秋冬再往后挪俩小时,改到8点。这样一来,御门听政的时间就定在了7到8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即便是时间推迟了,这乾清门听政的差事,还是个苦差。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冬天冷得跟冰窖一样。尤其是冬天,那风刮过来,能把人骨头都吹透了。皇帝坐在那门洞里,虽说后面拉个布幔,前面放俩炭火盒,可那点温度,跟外面的寒风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而且,那时候的墨汁还容易冻住,内务府为了不让皇帝的墨汁结冰,还特地搞了个暖砚。这暖砚下面是个景泰蓝的铁盒,注入开水给砚台加温,保证皇帝的笔能拉得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聊完了上朝那些事儿,估计有人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清朝皇帝上早朝,他们嘴里蹦出来的是满语还是汉语呢?

咱们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打下的江山,皇帝自然也是满族人。可朝廷里的大臣们,满族汉族各占一半。清朝刚建立那会儿,上朝的官员多数还是满族人,所以皇帝上朝说的也是满语。那些汉族的官员,想上朝?行啊,先得把满语学溜了。

顺治皇帝入关之后,汉族官员在朝堂上的人越来越多,清朝要想长久统治,也得学学汉人的文化,所以汉语慢慢就成了上朝时的主流语言。到了雍正那会儿,上朝的时候说的大多是汉语了。当然,皇帝私下召见官员,那可就灵活了,满语汉语随便挑,全看官员的身份和奏的内容。

因为要统治这么大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打顺治入关后,清朝的皇帝就都得会两手—满语汉语都得掌握。皇子们从小学的就是双语教育,满族师傅教满语,武功骑射,汉族师傅教汉语,文化课。这教育配置,也算是高大上了,可学这么多,皇子们也累得够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额外提一嘴,清朝皇子的教育,可是封建时代里的“魔鬼训练”。咱们先说说这入学年龄,皇子虚岁六岁就得进尚书房,这比现在的孩子上学还早,真是从小就得开始“加班”。

再说上课时间,皇子们每天寅时,也就是凌晨3点到5点,就得准时坐在书房里开始早读。这时间,估计大多数人还在梦里和周公下棋呢。学习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儒家典籍到汉语、蒙古语、满语,再到骑射、琴棋书画,这皇子的教育,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而且,这学习可不是走过场,清朝皇帝会时不时搞个突击检查,皇子们要是学得不好,那可就是斥责加责罚,一点儿也不含糊。赵翼就说过:“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这话说得,皇子们听了估计得心里一紧。

这种严格的教育,虽然不能保证每个清朝皇帝都是天才,但至少能保证他们的下限—至少不是昏君,能正常处理朝政,当个守成之君。

御门听政结束后,清朝皇帝还得继续学习。这学习态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里最刻苦的。没当皇帝前,身为皇子就得起早贪黑地学习;当了皇帝,更不能松懈,还得继续学习,这叫做“经筵日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康熙爷那会儿起,清朝的皇帝们就养成了个好习惯,每天得选几个内臣,在自己面前讲一讲汉儒的经典经学。隔几个月,还得搞个大型的学术交流会,让这些内臣们大展身手,好好交流一番。

您瞧,连皇帝都得每天挤出时间来学习,这可真是让人佩服。也难怪清朝的皇帝里,没出过那种胡作非为、不理政事的昏君。

巳时(911点)太皇太后、皇太后处问安

清朝皇帝的孝顺,那可真是出了名的。每天去长辈那儿问安,那是雷打不动的规矩,有时候一天还得跑两趟。您说说,这皇帝当得,是不是也挺累人的?

说到能力,清朝的皇帝可能跟其他王朝的皇帝比起来,有那么点儿差距。但要论孝顺,那可真是没得说,历朝历代的皇帝里,能跟他们比的,还真没几个。

就拿康熙皇帝来说,他对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孝顺,那真是没话说。每次陪孝庄外出,不管是坐车还是坐轿,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只要路不好走,康熙都会下来,亲自扶着车辕或轿杆,小心翼翼地护送。这份孝心,真是让人感动。